讀《成長的歲月》有感
人的一生避不開成長,它就像鐘表那樣準時,又如少女般脈脈。有人愛它,有人討厭它,但沒有人能夠跳過它。一個孩子最大的權(quán)力就是成長的權(quán)力,不可以遺失,也不可以轉(zhuǎn)給他人。在這條道路上,有荊棘也有鮮草,有風雨也有彩虹,但是奇跡的花朵會隨時伴隨著孩子們的腳步,成長的道路會將他們創(chuàng)造成為一個勇敢,堅毅,聰明的大人。
懵懵懂懂,迷迷糊糊,混沌未開的童年是每個人所擁有的,從上學的那一刻起,每一個孩子就期盼著放學,從上課開始每一個孩子就希望盡快下課,童年的時光總是充滿著好奇,充滿著幻想和天真。我們的父母將我們交付給了學校和老師,他們擔心害怕,怕學校里的壞風氣,怕老師教得不好,他們擔心在2019年后的今天,會貼出一張尋人啟事來尋找曾經(jīng)那個可愛的兒女。父母每天惶惶地焦急等待在校門口,卻總是插手孩子的夢想,總是覺得孩子的不如意是自己莫大的恥辱。貝克(美國記者,幽默作家)8歲就隨了母親的意思當了小報童,大人們認為他最好的工作便是當一名記者,母親也不管他愿不愿意,都決心要讓她的孩子有出息。從此,他便挨家挨戶地敲門,詢問他們是否需要哪些賣不完的《星期六晚報》?墒牵麉s想當一名作家,就因為作家不必去按別人的門鈴也不需要有多大的進取心,可惜3年過了,他的母親才發(fā)現(xiàn)自己兒子在作文方面的天賦。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場輝煌壯麗的人生之路,我們想當一切我們認為英雄的事業(yè),可是走了一年,我們才發(fā)現(xiàn)這條路是多么的順暢,什么“老虎”“獅子”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在往前看,原來是父母把路修直了。我們的征服之路成了父母心中的“通向成人社會的天路”。自此我們不禁問為什么我們的夢想總是毀在父母的腳下。他們插手孩子的夢想,不給他們創(chuàng)造的機會,總是把自己想象成的成長這條道路劈得整整齊齊,順順當當,可是,殊不知自己劈的是條歪路。當我們都是孩子的時候,我們就都躲避著這個成人社會(“人生的學!保,害怕那里的人(包括父母),害怕時光將我們帶進去,就是因為那里有種種清規(guī)戒律,關(guān)卡哨所,他們虎視眈眈地規(guī)范著我們的人生之路,我們想躲開這一切,藏在灌木叢中,藏在被窩里,但是我們躲得掉嗎?14歲的我們踏上了春天的成長之路,有的人嘴上說“是”,循規(guī)蹈矩地做著大人們的正經(jīng)事——為了顯得成熟,卻滿身心地投入到陽光,草地和溪流中。是啊,哪位少年又躲得過青春的誘惑。在這里,我想對所有的父母說句:青春期的我們可以選擇,我們可以選擇羞羞答答或坦坦蕩蕩,我們可以選擇獨屬于我們自己的夢想,這是我們的權(quán)力,自然也是你們給我們創(chuàng)造奇跡的動力。
人們常說,人的一生最重要的伴侶就是父母,老師,朋友和自己長大后的愛人?戳诉@本書,我們都不禁對教育的力量感到神奇和偉大。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老師,但是我卻并不了解教師這一門行業(yè),直到我開到了這本書,我才總算知道了教師的真正含義。老師的講臺不是皇帝的寶座,沒有人要對老師樣樣言聽計從,老師不是上帝,他不是什么都知道,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老師的童年也不可能是樣樣第一。老師也不是魔術(shù)師,他只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園丁,他的責任不是開辟道路——這是學生們自己要去開辟的——而是引導學生走正確的道路,老師不是教書的機器,而是一個有感情,能教人,也是一個能教會人感情的人。老師不應該歧視或討厭自己的學生,因為有的“有學習障礙的人”并不一定都是差生,不要因為某一次或某一項的學習障礙,就完全否認自己的學生。教育,最基本的是知識的傳遞,最動人的是人格的傳承。教育也并不一定意味著學生穿著,發(fā)型的統(tǒng)一,一個在德育上要求學生死板,統(tǒng)一,在智育上卻教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的教育永遠不可能是個好的教育。老師的重要職責是還要教會人賞識,教會我們?nèi)バ蕾p別人的優(yōu)點,因為一個人不經(jīng)意間的贊揚會成為他一生珍貴的財富。為什么會有人愿意當老師呢?為什么那些工資少得可憐,甚至沒有的鄉(xiāng)村教師仍然為教書而樂此不疲呢?彼得*貝德勒就說過“當一名教師意味著是創(chuàng)造的見證人,他目睹了人體開始呼吸,開始了生命。”
射出一支箭,射向天空,唱著歌,那個撿到箭,答著歌的人自然就是我們的朋友,啊,這只呼喚之箭,牽連著兩個知己難見的心啊?墒,若是我們射出的是一支邪惡之箭,那么,它終將繞過你的朋友,穿越重重山,條條河,繞過一圈地球,也許你會發(fā)悶箭去了哪里,但是過了一會,你就會明白,那支可怕的箭正兇狠地插在你的脊背上。其實傷害自己的朋友無異于傷害自己。多少年來,為什么人人都說知己難尋呢?我想,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惺惺面罩,真正的朋友應該是這樣的:當有那么一天,久違的朋友重逢,那么,他會一腳踢開主人家的大門,大喝一聲:“我是某某某”。就像古代對陣一樣,朋友就應該這樣坦誠。人心是那么的纖細而多愁善感,我們不知道哪一根弦會讓別人或自己戰(zhàn)栗,有時,舌頭總是轉(zhuǎn)得比腦子快,或許,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射出那么一支邪惡的箭,此時,我們需要什么,便是心中的善意,朋友之間心懷善意,坦誠相待,自然就不會出錯,有時微笑和同情的力量能在朋友心間架起一座橋梁。少年友情的寶貴之處就是伙伴們一同攜手共進,攀登精神的高峰,探求靈魂的深廣。這樣的友情,可以為人生留下最神圣的回憶。朋友也是平等互惠的過程,論朋友,我們就要做到事事與朋友分享,朋友其實就像“點金石”。它能使黃金(快樂)加倍,又能使黑鐵(憂愁)成金,思想是卷著的秀毯,而語言是張開的秀毯,與其把憂愁憋在心里,到不如把它分享給自己的朋友,哪怕是一只動物或是一尊雕像。
14歲,有過一股異樣的春風撥動心弦,身體蘇醒,思想成熟,夢幻迷離的青春期正散發(fā)著迷人的芳香,或許這來自某位女士,又或許來自某位男士,當我們第一次被柔情的雪崩迷住,你是否又嘗到了濃濃的愛意,愛是朦朧的,是需要緣分的,在千千萬萬的男女中,找到自己鐘情的那個亦或是想要見到的那個并非易事。青春期的愛小心翼翼又清清爽爽,美得近乎憂傷,美得讓人心疼,美得像一個害怕醒來的夢。青春的愛需要等待,不可能一夜之間春風就能吹開花。真正地愛情又有什么能夠阻擋,學校的墻,父母的教育,哦,這些都是無用又是可笑的,青春的愛唯自愛不破,它充滿著天真,幸福又充滿著邪惡與淫蕩,其實,少男少女們倒都不如放手去愛,這無疑也是場磨練是一場成人的洗禮。
看完這整本書,我感到心中如灌春水,我明白了人性之美,人情之美,學會了為人情,人道而感動。這本書讓成長中的孩子感受到生命的愛與溫暖,從而更加地熱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