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jìn)握筆揮鋤的“桃花源”
廬山腳下,栗里小村,幾棟茅屋,煙云舒展,竹籬密密,楊柳依依。唯獨(dú)那單只身影穿梭在那薄霧籠罩的山林,在那鳥兒啼唱的山澗,在那溪水不停流淌的汩汩聲下佇立于熱鬧的“人境”。隱約之間,清晨薄霧的露珠拍打在草屋籬笆下菊花纖弱的花瓣上,遠(yuǎn)遠(yuǎn)地趟一陣菊花的清甜幽香……
初逢你,你在那簡陋的茅屋下“銜觴賦詩”,無憂無慮地用握筆之手翻動著土地?此齐S意的他,卻有著一片尷尬風(fēng)流。
才華橫溢的陶淵明為何隱居不肯出山?為何愿屈為一名默默無聞的地道農(nóng)民?正因陶淵明所處的東晉時期社會黑暗,官官勾結(jié),根本就是無地從容,可謂大材小用,一身材志無處可施。
即使并非官場黑暗,官場和風(fēng)月場從來都是龍蛇混雜爭風(fēng)吃醋之地,愿者上鉤,不屑則滾開。而陶淵明卻不擅落入官場渾噩地混了一陣子,可算看透了官場的黑暗,社會的黑暗。原本陶淵明以為憑借著自己的才華橫溢,樂觀向上,清廉淡泊,努力奮斗來獲取成功,卻不料官場黑暗的旋窩將其卷至深淵之底。
原本的他想通過自己的能力,官職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可事與愿違,陶淵明并沒有遇上他的“伯樂”。再從陶大人“短褐穿結(jié)”去迎接巡視員時,并沒有穿上絲綢華錦,可以看出他的正直清廉?伤Σ粡男陌。緦共涣斯賵龅暮诎,談何做官?談何做清官?談何為民請命?
與其被官場拋棄,倒不如自動退隱。所以,陶淵明毅然地走出官場,走出黑暗,愿屈于為一名農(nóng)民。
路旁的那一朵純凈透亮的菊花,莫不是晉代陶淵明所化成的?他以菊而名,菊也因他而有名。兩者互動,兼為正直清廉,獨(dú)守高昂。陶公之所以種植菊花,是想讓菊花的清氣影響一下他厭惡至極的世風(fēng)。雖其微小而不起眼,卻純凈安寧?赡且晃莅朦c(diǎn)的清菊之氣又怎能蕩滌一個奢腐王朝的濁臭呢?
想到這里,我捧起這朵菊,幻想著當(dāng)時陶淵明清新自然而又不失高潔莊重,想象著他追求著菊花的那份精神,永葆那顆純真的高潔的心靈,與世無爭。
他不需要富麗堂皇的豪宅,因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足以讓他倍感溫馨。
他不需要眾人的夸贊,因為周敦頤知道“晉陶淵明獨(dú)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就足以使他安貧樂道。
他不需要在追名逐利的社會中打拼,因為他要“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只向往美好,和平,自由,快樂。
淡淡的一支菊就能代表他,代表他的清正高廉,代表他的“不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邪”,代表他笑指籬邊五株柳:“看他風(fēng)里盡低昂,這樣腰肢我無有”,代表他屈為一名地道的農(nóng)民也不愿出山做官。
霧褪,陶公安在?問菊,菊卻隱去了笑容,獨(dú)向寒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