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長存,心靜即安
于心靜,何謂境界?當(dāng)看破紅塵,再回紅塵,當(dāng)時的你便成了“佛”了!
窗外細(xì)雨蒙蒙,一切都是那么的靜,也許仍沉寂在那酣暢淋漓的甘露之中,沒有醒來吧;那一棵棵被洗禮的綠樹享受在綠色的雨露中,脫去成俗。閉眼,輕輕品嘗這雨濾過的空氣,是這般的清涼和純凈.不知然,心思在這雨中已醉,已沉,已靜.
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靜不分時代,不分季節(jié),總是那么美!
真正的靜不僅僅是聲音的極低,更是一種境界。想讓自己的心真的可以靜下來,就必須要有不同的生活觀。城市的喧囂是一種性質(zhì),不是憑一己之力就可以改變的。早就有諸葛亮的“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yuǎn)”之說,講的是在靜中求得開闊視野,在紛亂中看出時事發(fā)展規(guī)律,然后以明志、得志而大展宏圖!這是一種波瀾壯闊的人生恢弘之靜。唯有在寧靜淡泊的心態(tài)下,我們才能夠走近人性之真正本源。所謂寧靜淡泊,不過是種觀心之道,讓我們真正觸摸人性之本源而已。
“在今天的中國,有太多的人,為了一日三餐或者三房兩廳,過著奔波勞碌、憂心如焚的日子;也許還有同樣多的人,去澳洲旅游,去西藏朝圣,去歐洲購物,花三千塊錢吃一頓飯或者做一次頭發(fā),卻依然感到空虛和痛苦!边@是我借用的《瓦爾登湖》扉頁上的一段話,講的便是,追求靜不是行動,當(dāng)然,更不是錢。靜實際上是心境,唯有心靜了,不再惦念你那一畝三分地,能有一種隱居的心態(tài),即使外界再喧囂,也關(guān)不到你的事了,不是嗎?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仔細(xì)想來,這種生活是多么愜意啊,可是,咱們不是沒有資本嗎?等哪天我買彩票中了個上千萬,也到臥龍崗去,住個幾年,再把九寨溝包個幾年,再把五彩池,九寨溝也包上幾年…呀,幾個億也不夠用啊,這還只在四川那一帶,天下美景知多少,唉,此生如何走得完哪!總是這么悲觀又有何趣?不如說,我有這心態(tài)就夠了,去游玩,也只是物質(zhì)上的追求了,與吾心悖逆了。此也是靜啊!
孔子則說“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孔子所說之靜,是要人們知道了所要達(dá)到善的最高境界,有了這種最高境界的志向,才能心靜,心靜后才能安穩(wěn),安穩(wěn)后才能思考,思考后才能達(dá)到最高境界。
煙花易冷,冷了永恒;人事易分,分了幾輪,F(xiàn)代人總喜歡把兩個字混淆起來。聽上去似乎沒多大聯(lián)系,實際上你早已把這兩者當(dāng)成一體了。哪兩個字呢?便是“靜”和“死”。人們總認(rèn)為靜就是消極,其實不然哪,靜為的是明志、致遠(yuǎn),此乃奮斗前的大積極。∷绖t是形如槁木,命若死灰,毫無生機(jī)可言,又怎會把這二者放到一起呢。這是一個物質(zhì)的社會,意識的作用似乎又物質(zhì)來決定,這邊在無知的情況下發(fā)生了。
明月長存,心靜即安!靜下心來,相信會有不一樣的自己!不是說喜歡熱鬧,喜歡在一起玩就是不靜;也不是說,一個人孤獨的坐在那兒就是靜!何以?喜歡熱鬧也許是人生的一種形式,并不是心境的追求;你喜歡一個人坐那兒,看樣子你很孤獨,誰又知道心里是怎樣想的呢,也許一旦你身邊沒了人,你又會暴躁了,這恐怕是心靈扭曲,不是靜吧我言:于心靜,何謂境界?當(dāng)看破紅塵,再回紅塵,當(dāng)時的你便成了“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