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
何謂責任?責任是孔子口中的“當仁不讓”,是諸葛亮筆下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李大釗的那句“鐵肩擔道義”,是我們品質的試金石。
你一定聽說過那個在1分46秒內保住24名乘客的平凡客車司機吳斌。那個被譽為“最美司機”感動全體國人的男人。他在身體受到巨大撞擊時依然緊握方向盤,在緩緩剎車、解開安全帶后,依然掙扎著站起來叮囑乘客注意安全。這個平凡的男人在瞬間內用生命履行了自己作為一個駕駛員的職責,用他的職責完成了他生命的高度。英雄已逝,但他至死履行責任的光輝永不泯滅。
狄更斯說:“人能盡自己的責任,就可以感受到好像吃梨喝蜂蜜似的,把人生這杯苦酒的滋味給抵消了。”不知吳斌師傅忍著常人不能想象的劇痛,盡一位客車司機最后的責任時的感受,是否同狄更斯說的那般美好。但我知道,吳斌師傅定是把敬業(yè)當成自己的習慣,融入進他的血液,才會在這短短時間內爆發(fā)出超能量。讓這個曾經(jīng)普普通通的客車司機牢牢被世人銘記。其實,不平凡的并不是責任本身,而是我們承擔責任的過程。
敢于承擔責任的人是美的,因為他在挫折中不斷磨練自己,大步邁向他的精彩人生。2019年5月,校園民謠旗手、清華才子高曉松因酒駕事件弄得滿城風雨。但他沒有逃避公眾的質疑,而是向公眾誠懇致歉,服從教改6個月。梁啟超說:“人生須知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盡責任的樂趣。”高曉松雖然一開始因為沒有履行一個駕駛員的職責而鋃鐺入獄,并在看守所的一百八十四天里,脫離了那些光鮮、膨脹的日子,嘗到了“負責任的苦處”,但出獄后的他并未迷失自己,而是積極投身公益事業(yè),并以自己的原型拍攝了一個公益廣告,承擔了一個公眾人物應有的責任。他的懸崖勒馬,讓他在大眾心目中的形象并未受多大損傷,甚至得到了更高的評價,F(xiàn)在的高曉松,又回到了他原來的生活,忙著做評委,寫歌,拍電影。而他的人生似乎也因為這一次的經(jīng)歷而變得更加明朗。
寫到這里,突然想起了林肯的一段話。他說,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的信心:人所能負的責任,我必能負;人所不能負的責任,我亦能負。如此,你才能磨練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識而進入更高的境界。
而這就是責任,一個看似微小實則影響我們一生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