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者
自盤古開天以來,各朝紛亂之中,隱愈發(fā)闊也,隱者愈發(fā)繁焉。
隱,是指隱居山林,躲避戰(zhàn)亂或是與草木花鳥共居之人,均是紛愛“采菊東籬下”之人。
莊周,隱者鼻祖,生活在戰(zhàn)國前期。因當時諸侯紛爭,戰(zhàn)事頻仍,社會動蕩,人民處于水生火熱之中。身處政治黑暗,爾虞我詐,名不聊生的環(huán)境中的莊子對此感同身受,對昏君亂相與趨炎附勢之徒無比憎惡且對苦難中的平民寄予無限的同情,對此,莊子開始了漫長的隱居生活。司馬遷曾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這樣欣賞過莊子的仁德:“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讀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由此可見隱者的高尚觀念,更何況其后“青出于藍”?
隱于深山,與鳥為友,以山為師;隱于幽林,與樹共行,以花為傍;隱于大江,與魚共舞,以河為隨。隱,是不為世間污穢之物所褻瀆,自我為之,自給自足。不為官場所牽掛,不為戰(zhàn)亂而憂心。
隱非懼也,隱為防也。不落淤泥之中,由淤泥而出而不染指。
隱者,須破功名利祿勸勢尊位之束縛,在益前“無己”,在業(yè)前“無功”,在譽前“無名”,方可馭天地之正,行六氣之辯,而走上自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