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羸弱”的文人
文人太悲慘。
這樣的感慨,是在回顧中國古代的一段段歷史后生發(fā)的。上溯至公元前22019年,秦始皇焚書坑儒,四百六十余名儒生被坑殺。在元朝,科舉制一度取消,文人的地位僅僅在乞丐之上……專習(xí)文章數(shù)十年,卻因為時代黑暗等種種因素郁郁不得志,無奈退隱林泉,只留下幾張白紙、幾滴墨跡和一聲嘆息。
文人的仕途,往往并不把握在自己手中。他們不是武將,手無一兵一卒,甚至手無縛雞之力。他們可以因一篇精彩的文章飛黃騰達(dá),也可能觸怒權(quán)貴被流放天涯海角!皢柸昶缴I(yè)?黃州惠州儋州!,文豪蘇軾在官場上不得意,心灰意冷。擺脫了政治的束縛,文人們寫出無數(shù)不為“治道”只為“自娛”的文章,成就了如今華夏文明的璀璨篇章。
孩子們也許不認(rèn)識李隆基,但他們一定知道李白,他們從咿呀學(xué)語開始,就吟誦“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詩句;孩子們也許不認(rèn)識趙匡胤,但他們一定知道蘇軾筆下“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所描繪的奇美景色。文人的墨汁,浸潤著一代又一代孩子心中的夢,讓我們時刻都裝載著美好的夢奔跑。我們想看看黃鶴樓,想看看折柳送別,想瞻仰范仲淹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岳陽樓……它們伴隨著我們每個人成長,從未消亡。于是,阿房宮毀了,王朝被推翻了,《阿房宮賦》卻流傳下來。真正銘刻在人們心中的,不是皇帝,不是將軍,不是廟宇,而是文人的才情。余光中的詩,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酒放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羸弱”的文人,用他們恣肆的筆墨,描繪出華夏之魂。
突然問,我又有了巨大的疑問:文人真的悲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