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
盟軍司令部的布朗森上校熱情地接待了這位中國客人,隨即這位客人說明了來意:希望盟軍在實施轟炸之前,在軍用地圖上標出日本京都和奈良兩古都內具有極高藝術價值的古建筑的位置,并盡全力保護這些古跡。
布朗森上校怎么也無法理解,一個與日本有著血海深仇的中國學者為什么還要傾力保護敵國的古建筑?他提出了心中的疑問。
這位中國客人平靜地解釋說:“要是從我個人的感情出發(fā),我恨不得炸沉日本,讓它從地球上消失,但優(yōu)秀建筑絕不是某一民族的私有財產,而是全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結晶,一旦炸毀,是無法補救的!
布朗森上校默默聽完梁思成的陳述,沒有再問什么。在送走這位中國客人之后,布朗森上校立即寫了一份報告直接送給最高指揮官。命令很快傳達給了每一位即將參加轟炸的飛行員:“務必注意地圖上的建筑,并盡全力保證它們的安全,其余目標,一律摧毀!”
奇跡發(fā)生了,在梁思成的提議下,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軍的猛烈轟炸中奇跡般地得以保全,遍布兩都的宮殿、城墻和寺院也毫發(fā)無損。
42年后,日本著名的《朝日新聞》曾刊發(fā)了題為《古都的恩人是中國學者》的文章,盛贊了梁思成的義舉。日本古建筑權威學者福山敏男也滿懷感激地說:“梁思成先生是我們日本的大恩人,他沒有簡單地把自己定位成一個身負國仇家恨的中國人,而是將自己定位成一位建筑學家——一位有義務去保護世界文化古跡的建筑學家。正是這個定位讓他超越了個人情仇、民族恩怨,從而能夠珍視日本古都與古建筑——這些人類共同文化遺產。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他,世界人民也永遠不會忘記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