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錦斗烏髻巖的傳說
烏髻觀音俗姓施,名秀英,因面慈心善,鄰里則尊稱她“施大娘”。生于唐景龍元年(公元707)六月十九、桃源縣福德里金雞坪(今永春錦斗洪內(nèi)村)一耕讀人家。哇哇落地之時,異瑞紛呈,屋繞紫云,室沁蓮花清香。
施秀英美麗聰穎、勤勉賢淑,又常懷惻隱、喜持齋誦佛。原許聘安溪長坑邱家,尚未過門。唐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十八歲時,臨嫁前日隨其嫂往飛鳳山采摘苦菜,坐于薜蘿繞成的藤椅上休憩,圓寂而成佛,施母聞訊趕來,見女兒汗流如注,拿腰巾為她擦拭,紅顏忽變,滿面光黑。
鄉(xiāng)民均感靈異,施、邱兩家爭要佛身訴諸官府。官即裁定,令將女身投入錦斗“水窟仔”潭中任其自流,流上者歸父母,流下者歸夫主。女身浮在水面打了幾回轉(zhuǎn),于腰間斷為兩段,上身漂向上游,下身漂向下游。有一聯(lián)盛贊其事說:
斷軀又化佛,問深潭何致神功撼地?
敬母亦愛夫,答隆恩方知孝義感天!
兩地鄉(xiāng)民緬懷施姑娘美德,各以其仙蛻之軀塑黑臉金身的烏髻觀音像紀(jì)念,所不同的是,錦斗“烏髻巖”,觀音佛足隱蔽,而安溪“普陀巖”觀音佛足外露。
施女舍身成佛,其未婚夫邱秀才思念情深,常登飛鳳山巔悲哀地唱道:
鹿走白云間,飛禽過千山。
不見神仙面,雙手倚欄桿。
此歌編入了“烏髻巖”百首簽詩之中,邱郎泣妻處亦稱為“望仙坪”。
施氏從凡人走向佛壇,她留下的足跡卻成了烏髻巖獨特的自然景觀!敖痣u坪”、“苦萊坑”、“藤交椅”、“化身石”、“浮佛潭”、“鴛鴦池”、“珍珠壁”、“仙泉窟”……,這些勝跡奇觀無不融進(jìn)烏髻觀音凄麗動人的故事,倍增游客幽思和雅興。
觀音顯化話傳奇
據(jù)傳大慈大悲南海觀音菩薩,為拯救世人脫離苦海,化作千億個分身到處昭顯,閩南泉州就流傳著一個感人肺腑、關(guān)于村姑了斷情緣、應(yīng)身化佛的傳奇故事。
話說桃源縣福德里篁梩(今永春錦斗鎮(zhèn)洪內(nèi)村)有座飛鳳山,峰嶺疊彩,古木參天,怪石嶙峋,輕煙繚繞,曲徑通幽,澗流飛濺,猶如世外桃源。這座山的西北有一塊高高隆起的盤石,歷經(jīng)風(fēng)吹日曬雨淋,烏黑锃亮,加上石紋龜裂,宛如美女發(fā)髻,因此,飛鳳山又得名“烏髻山”。
相傳唐開元年間,飛鳳山麓的金雞坪腳下,住著一戶施姓的耕讀世家。施老夫婦生有一雙兒女,長男已經(jīng)成家,小女施秀英尚幼,時時陪伴在雙親跟前,一直深得父母呵護(hù),視若掌上明珠。施老是個老學(xué)究,其女耳濡目染,也會吟詩,也會作賦,雖為女流,卻不甘碌碌無為,就寫了一首自勉詩:
鑿石方見玉,淘沙始見金。
青云終有路,只憚不堅心。
施秀英想到年老父親為人忠厚,盡管滿腹經(jīng)綸,卻是科場屢試不第,積勞成疾,落得貧病交加。俗語說:“父母有慈心,兒女有孝心”,施秀英常對天地禱告,保佑爹親脫離病痛之苦,保佑家業(yè)能夠興昌,于是她悲哀地唱道:
家道未能昌,危危保禍殃。
暗云深月桂,佳人一炷香。
光陰荏苒,轉(zhuǎn)眼間施秀英長到一十五歲,出脫得如花似玉,嬌娜身姿,亭亭玉立,堪與出水芙蓉相媲美;豐艷臉龐,綻著笑靨,羞紅了烏髻山上的杜鵑花。施秀英年當(dāng)及笄,許多富戶人家前來提親,可是她都沒有看上,原來秀英已有意中人。
且說鄰縣清溪還集里卿源(今安溪縣長坑鄉(xiāng)山格村)有一少年樵夫,名叫邱如意,雖說出身貧寒,可是為人坦誠正直,且心懷鴻鵠之志,他日里辛勤采薪,夜間發(fā)憤攻書,俗諺云“賢人常在漁樵里,仙鶴多藏蕙蘭中”,窮人豈無出頭天?邱如意決意學(xué)那圣賢,似野鶴自由灑放于深山老林。一次偶然的機(jī)會,他遇見了上山采摘苦菜的施秀英,也許都是從苦水泡大的緣故,這一對邂逅相逢的少男倩女,頓時互生愛慕;后經(jīng)幾次的了解接觸,有了更深的感情。當(dāng)邱郎得知施女的境遇,就把賣柴所得的一些零碎銅錢,自己省吃儉用,常常周濟(jì)施家。施老夫婦喜歡如意的誠實厚道,溫存爾雅,便說秀英配給如意他們放心?墒侨缫饷看蝸淼绞┘遥瑥牟惶崞鹩H事。他心里總覺不安,“秀英要是嫁給我,依然要過黃連般的苦日子,我于心何忍?”因此他對施家說:“秀英我喜歡,只是要等我攢錢到家里富足了,我才來迎親!笔┬阌⒅狼窭傻牧伎嘤眯模M琰c積攢許多錢改變家庭境遇,好結(jié)為夫妻。思念既深,不免對月長吟道:
孤舟欲過渡,浪急渡人空。
女人流水立,望月憶情郎。
有一天,邱郎來施家訂聘,并說不久就要來迎親。施老夫婦知道邱郎勤儉致富,十分高興。雖然邱郎送來好些銀兩,兩老都舍不得吃用,想給愛女多準(zhǔn)備點嫁妝。秀英想:“愛人是愛好品性,嫁邱郎我愿同甘共苦!彼龑幙缮仙讲尚┛嗖顺裕膊辉讣藿o浪蕩的富家兒。
就在施秀英將要過門的前一天,她最后一次隨嫂嫂和村里的姑娘們上山采摘苦菜。施秀英心里既高興又惆悵,高興的是將和邱郎親親熱熱過日子,惆悵的是要離開溫暖的家、離開要好的同村姐妹。她心里喜悲參半,沒吃幾口飯就匆匆地上了飛鳳山。
山上林木茂密,老藤纏繞,苦菜就長在坑溝小澗旁,采擷苦菜也非易事。直到近午時分,竹籃快裝滿了,可是人也累了。只見蘿蔓藤縱橫交錯,纏繞在兩棵古樹之間,竟如一把天然的“太師椅”,眾村姑都想坐上去歇歇,可是一個個爭著坐上去,一個個急著跳下來,都覺得“太師椅”上長著刺,倒不如坐在地上更舒服。唯有施秀英因早飯沒吃飽,饑腸轆轆,加上半天勞累,身乏體倦,坐在“太師椅”上頓時感到十分安穩(wěn)與舒暢,好久也沒動沒說話。眼看已是晌午,眾姐妹將要回家了,施秀英依然獨自坐在藤椅上,喊她,她不應(yīng);逗她,她不動。秀英的大嫂心里十分驚慌,急忙趕回家里稟告家翁婆婆。
施老夫婦一聽兒媳報訊,手忙腳亂,匆忙中扯了條汗巾就走,沾了案上硯池的墨水也不知道,好不容易上得山來,見到女兒淚珠冷汗淋漓,施母忙給女兒擦汗擦淚,擦得女兒滿臉光黑,雙眼直視,溘然辭世。
不說施老夫婦的悲慟,村姑們的嘆息,只說邱郎驚悉噩耗,痛不欲生,決意把未婚妻香尸運回苦桃村安葬,以期朝夕伴孤冢,永表深摯之情?墒鞘┘矣X得女兒尚未過門,愛女兒又真切,不肯相依。施、邱兩家爭著要尸身,驚動了泉州官府。府君親臨永春判定說:“尸體投入錦斗水堀仔潭里,要是頭向上游,說明她愛父母情深,就由施家收葬;要是頭向下游,說明她愛未婚夫義重,就由邱郎收葬。”施老夫婦和邱郎都哭得死去活來,兩地鄉(xiāng)親也趕來看結(jié)果。只見香尸浮在潭的上面,時而頭向上游,時而頭向下游,泛起陣陣漩渦,掀起排空濁浪,令眾人淚濕衣襟。后來尸體慢慢沉入潭底,等到再浮上來的時候,已經(jīng)分成上、下兩個半身,上半身漂向上游,下半身漂向下游。
兩地民眾被這樁既敬父母、又愛未婚夫的事跡所感動,各以施女的半身雕塑神像,稱“烏髻觀音”,分別供奉于永春錦斗“烏髻巖”、安溪長坑“普陀巖”。不過,永春佛像的真身是用她的上半身塑成,雙腳隱蔽;安溪佛像的真身是她的下半身,兩足外露。以肉身為佛,世已罕見;而以同一肉身分塑兩佛,更是神奇。有一聯(lián)盛贊其事說:
斷軀而化佛,問深潭、何致神功撼地?
脫俗卻牽情,弘大愿、方知孝義感天!
不久,邱郎也在烏髻巖出家,終生不娶。他看到泥塑像,見不到伊人真容顏;他能傾盡千言萬語,卻聽不到伊人的只語片言。他常常登臨飛鳳山巔望天長號,緬懷舊情,潸然淚下,唱出了這樣悲哀的歌:
鹿走白云間,飛禽過千山。
不見神仙面,雙手倚欄桿。
后人把施秀英采摘苦菜的小溪叫做“苦菜坑”、坐化的所在叫做“化身臺”、分身的水堀叫做“浮佛潭”,把邱郎登山望天的悲泣處叫做“望仙山”、“望仙坪”……又把施秀英平時所寫的九十九首詩,連同邱郎的那首歌,合編成一本詩歌集。隨著年代的久遠(yuǎn),演化為烏髻巖中的簽詩,占卜生死禍福,十分靈驗。而那些陳蹤勝跡,也成了烏髻巖獨特的自然景觀!吧耢`人創(chuàng)造,佛祖心中留”,神話故事寄托著人們美好的心愿,烏髻觀音的傳說也就流傳千年。
這就是我家鄉(xiāng)的風(fēng)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