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讀后感
前天晚上讀完了15頁的《甲申三百年祭》。
比較佩服郭沫若的史料考證功底,同樣是對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軍從發(fā)加到最后的破敗,切入口徑非常小,但是始終覺得他的題目有些漠漠然過于宏大。三百年來,那個大鬧天宮的孫悟空被壓五行山下,到1944年為止,中間的大事件真的不少呢,比如兩次鴉片戰(zhàn)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然后是國民大革命,以及抗日戰(zhàn)爭的爆發(fā)等等。
當時的背景是: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慶《新華日報》上發(fā)表,連載4天。
當時,抗日戰(zhàn)爭已由戰(zhàn)略相持轉入戰(zhàn)略反攻。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正全力以赴奪取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并為建立自由、民-主、獨立、富強的新中國而奮斗。為迎接勝利,推動斗爭,郭沫若在紀念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300周年的時候,撰寫了《甲申三百年祭》,第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態(tài)度對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原因、經驗教訓作了總結。
我剛說到對他治學態(tài)度的高度評價的確做到了嚴謹客觀和實施求事,文中好幾處他自己都承認由于史料和想干資料的匱乏短缺,對于某事他不能做出判斷。相比那些信口胡謅的文人而言真的青春可愛了不少。
但是對于李自成,似乎作者的立場是以褒揚為主,很多次通過整頓軍紀,和大家一起共商國事要情,并且從不沉迷酒色,等等顯示出李自成這樣一個農民領袖的英明氣節(jié),不斷地擦去他的污點,我覺得有些愛屋及烏,甚至愛屋不見烏了,辯證法運用的不是很到位。
于是,也能看出來《甲申三百年祭》,的政治目的是很明確的。在抗日的緊要關頭,我們的確需要一種大無畏的像李自成那樣的視死如歸,勇赴沙場,不怕艱難險阻的英雄氣質來鼓舞全國各階級各階層共赴國難。所以在文章中李自成就成了一個和士兵同吃同睡,酒色不近的苦行僧似的英雄領袖。
當然中間,我最喜歡的就是中間的一些生動的詳細的描寫,比如戰(zhàn)爭災荒之后,甘肅陜西一代人們的水深火熱的生活,以及百姓對農民軍的如癡如醉,夸大化的信仰。到底李自成如何能調動天下窮苦百姓,其實也是在為抗日戰(zhàn)爭做總結和感悟,全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群眾路線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勝的關鍵與法寶。
君舟民水,人們是一種力量,看來勝利者和失敗者的區(qū)別就在于,誰能發(fā)現(xiàn)并發(fā)動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