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獨(dú)為話題的作文1000字
“獨(dú)”在古詩詞中出現(xiàn)過很多很多次,似乎每一位文人總會有一兩詩詞文章是有關(guān)于“獨(dú)”的。那“獨(dú)”對古人有何意味?古人又對“獨(dú)”有什么情懷?這些,都在其詩詞文章中表露出來。
有仕途失意、懷才不遇的“獨(dú)”。柳宗元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名篇名詩,《小石潭記》與《江雪》則最為出名。小時候,讀起“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dú)釣寒江雪”時,只能想到一個老漁翁在雪中獨(dú)自垂釣,有一些清冷,卻不曾體悟其心中的孤獨(dú)。同樣的還有《小石潭記》。小石潭那樣美麗的景色,若是普通人看到,定是流連忘返,可是柳宗元卻提出“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這是為什么?原因就在于柳宗元寫這幾篇時的處境。當(dāng)時,“二王八司馬”一案剛剛過去,柳宗元因支持變法革新而被貶永州,流放20xx年,過著被管制、軟禁的生活。就是在仕途失意、懷才不遇的情況下,柳宗元寄情山水,托物言志,寫下了這兩篇千古名作。他通過塑造一個形單影只、遺世獨(dú)立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高潔清冷、孤傲脫俗的意境,表現(xiàn)出自己精神上的孤獨(dú)、內(nèi)心中的凄冷,以及懷才不遇的悲傷。
有知音難覓、知己難求的“獨(dú)”。“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游》中的結(jié)尾句一直令我記憶猶新。這里的閑,我認(rèn)為也是一種“獨(dú)”。但這個獨(dú),卻沒有表現(xiàn)出其他“獨(dú)”的悲情,更多的是一種豁達(dá)、樂觀的“自嘲”。雖然,蘇軾身邊有張懷民相伴,他的思想并不孤獨(dú)。相同的,《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所表達(dá)的情感則更為強(qiáng)烈。蘇軾把自己比作那一只“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孤鴻,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卻沒有“枝頭”可以停歇、可以依靠,因為沒有人知己懂他的思想和情感,理解他內(nèi)心深處的幽獨(dú)與寂寞。而蘇軾更不愿意為報效朝廷而投靠小人,忽略自己的本心。
更有國破家亡、無處可依的“獨(dú)”。張岱的《湖心亭看雪》表面是在記述到西湖湖心亭賞雪這一件事,實際上他在表達(dá)對故國無限的思念與眷戀。“是金陵人,客此”,一句普普通通的話語,卻有多少對故國美夢的癡戀,以及處于現(xiàn)實的孤獨(dú)和悲傷。同樣的,李煜的詞寫盡他體味到的國亡之苦和家破之痛,讓人體悟到故國不再、離愁別恨的“獨(dú)”。“無言獨(dú)上西樓,月如鉤”,“小樓昨夜又東風(fēng),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這兩句經(jīng)典,都很明顯地寫出了對故國的思念,對往事的追憶。從“國君”到“囚徒”,身處異地,無人相伴,無人相知,鉆心剜骨的孤獨(dú)是那么深刻,那么痛苦。
當(dāng)然,古詩文中的“獨(dú)”遠(yuǎn)不止如此。就像古詩文中每一個字都有不同含義一樣,古人抒發(fā)“獨(dú)”的情懷也多種多樣。讓我們一起暢游于古詩詞的海洋,解讀和體悟更多“獨(dú)”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