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
爬山,是我們這個小鎮(zhèn)上比較普遍的運動方式,既環(huán)保,又有效。沒有離開觀文的周末,我們通常都會邀約三兩同伴,領著孩子出去走走。
常被我們選擇的,是文閣山。聽這名字就很雅致。但最初攀登的時候,還沒有亭子,這段時間修筑了兩處涼亭,倒和“文閣”這名字更加匹配了。
說是爬山,其實每次都是走走而已,爬到半山腰,一個個就叫喚著要回去,于是就一次次的半途而廢。一年來,只上過一次山頂,那次最深的印象是失望透頂。原本聽著“文閣山”這名字,想著就算沿途沒有什么景致,山頂總要有些亭臺樓閣什么的吧!抱了太大期望,汗流浹背,累得“呼哧呼哧”直喘氣,結果到山頂一看:只一個土平壩,倆基站——一個移動,一個電信。
簡直是煞風景。印象其次深的是下山那段路的陡峭,筆直的水泥梯子,沒有護欄,水泥梯子直到一處往右拐,一眼看下去就是一個大陡坡。往上爬時還沒注意,等要往下走時,才嚇得兩腿發(fā)軟。緊緊拉著小妖精的手,生怕我們倆誰一個腳下不留神就一同“嗚呼哀哉”了!小妖精倒是不害怕,一個勁兒想掙脫我的手自由的跳躍。我哪兒敢松手?就這樣一步一步咬著牙挪下山來。等走過了那段陡坡,才發(fā)現(xiàn)額頭都滲滿了冷汗,雙腿都緊張得快要抽筋了。
這個星期六,天氣還不錯。我和稅老師領著四個孩子又一次朝文閣山進發(fā)了。這次,我下定決心,一定要登上山頂。初夏,海拔1000多米高的觀文鎮(zhèn),絲毫沒有夏的氣息。我們都還穿著兩件衣服,稍微運動運動才可以脫掉一件。山間的景致很好。走在這座山上,望見遠遠的那座山綠油油的,很是舒服。就是上周走在那座山上,望見這座山,也一樣的綠,一樣的舒服。上次還看到三三兩兩的孩子在幫襯著大人和著稀泥,塞進一顆顆的玉米種子。這次再看出去,玉米苗和烤煙苗都已經(jīng)長得老高了。
一片片狹長的葉子在微風中舒展開筋骨,一個勁兒的往上竄。路邊的苦蒿草也長得特別茂盛,嫩綠嫩綠的,有半人多高,細碎的葉子盛滿了滿滿的生命力。如果沒喝過苦蒿水的人,絕想不到這么可愛的植物,身體里竟藏著那么苦的元素。牽;ㄒ矤幭嗟拈_放起來,一根根細細的藤兒,纏繞著苦蒿草、小樹一圈一圈往上生長,時不時的開出一朵兩朵紫里透白的小花,像一串串鈴鐺,掛在小樹上,野草間,為這山間的路增添了無盡的色彩。
我們一路哼唱著“小小牽牛花呀,爬滿竹籬笆呀!……”喊著“一二一……”奮力往上爬,倒也不覺得累。
上了山頂,還是那兩個基站和一方土平壩,沒有什么驚喜。轉(zhuǎn)身一看,呀!原來驚喜在遠處。一層一層的山巒,蜿蜒著,一直鋪到天盡頭,泥土的顏色,嫩草的顏色,石壁的顏色,老樹的顏色……交織成了一幅山野美圖。從天盡頭一層一層鋪過來的是厚厚的云層,仿佛就在頭頂,伸一伸手臂就能觸到。深吸一口氣,通過氣管到達肺部的,是來自云端的空氣。張開手臂,仿佛整個世界都在我的懷中!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原來我站得這么高。才身臨其境的感受了一把“一覽眾山小”的情懷。站得這么高,才知道原來世界上有這么多山,我們能看到這么美好的風景。如果我們停在山腰,這么美的景致,是無緣觀賞到的。
那一刻,才明白,往上攀登,往往并不一定是為了到達某一個地方。而是為了站在某一個高度,看到不一樣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