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如鏡
一夜枕上聽雨,輾轉(zhuǎn)反側(cè),難入睡夢。蒙眬之中,天已大亮。雨早停了。推窗遠眺,眼前一亮:樓下欒樹昨日還是滿樹金黃碎花,一夜秋雨瀝瀝淋灑,轉(zhuǎn)眼之間挑起赭紅耀眼的紅穗,擁擁擠擠熱熱鬧鬧煞是好看。轉(zhuǎn)身下樓,花壇里的秋菊頂著瀅瀅雨珠綻開迷人的鵝黃花蕾。
信步來到雞籠河畔,一彎秋水透澈寂寂,凈如明鑒,明朗、空靈、純凈,給你全身心一個激靈,讓你五臟六肺通徹透亮。有水就有柳,“柳”“留”同音,在交通和通信很不發(fā)達的古代,寄托于鴻雁傳書的古人賦予柳樹太多的意向,風(fēng)雪灞橋柳,并沒有纏住和留下親朋好友離別的腳步,留下的只是泛黃的線裝唐詩宋詞書里盈盈淚珠、苦苦相思。岸邊柳樹不再似春日里天真嬉鬧的小姑娘,用那垂肩秀發(fā)撩撥游人臉頰;此時它倒映水中,如同一位美麗少婦晨妝對鏡,沉思陶醉于自己美麗的倩影。河邊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岸石,好似一架焦桐古琴,彈吟出一曲秋日平平仄仄和韻纏綿的宋詞小調(diào)。
“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我們這個民族與水結(jié)緣源源流長。打開古香古色的《詩經(jīng)》,“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歡快浪漫映面頰;翻開卷角的《楚辭》,“嫋嫋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浸濕了屈原的詩行。我深信只因雞籠河里有《詩經(jīng)》的細細漣漪,有《楚辭》的涓涓細流,淌過漢魏六朝,流過唐詩宋詞的瑰麗篇章,才有今日的波光瀲滟,浪花飛揚。
一泓秋水里的荷花,早已沒有了夏日的輝煌光彩,田田荷葉與河中倒影顯得枯萎且有些斑駁陸離(我不知用“斑駁陸離”來形用荷葉是否準確,這是此時腦子里冒出的唯一的詞語。)此時此景正是“留得殘荷聽雨聲”的最佳時節(jié),可惜了,這一夜,秋雨佳音就這樣白白錯過。
河中,一簇簇一團團的菖蒲靜靜立于水中,與河岸邊、沙渚上,連延數(shù)里的蘆花仿佛結(jié)成一段不朽的相思。每株蘆葦是那樣飄逸多姿,柔情似水,堅韌如竹,秋風(fēng)輕拂,蘆花嫣然一笑。它風(fēng)姿高雅,安適恬靜;它舞姿輕盈,若雪似云。由眼前這圓錐形狀、白色花絮,普普通通,平淡無奇的蘆花,我想起了人稱最早唯美主義的那首《蒹葭》!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如果說《蒹葭》一詩出自“蓮葉何田田”的江南,不足為奇,想不到在崇武雄健高吼秦腔的大秦王國,竟會產(chǎn)生這般婉約柔幽的美詩。它正如詩中的那位婉約佳人,玲瓏剔透,纏綿徘惻,真是不可思議。
一陣清風(fēng)吹過。穿越蘆花之美,揚起千絲萬縷的遐思:你看沙洲上那嫋嫋娜娜的倩影,不知是否國人相思了數(shù)千年的伊人?她正在側(cè)耳細聽:“望穿秋水,不見伊人的倩影。羹殘樓靜,孤燕兩三聲。往日的溫情,只換得眼前的凄情,夢魂無所依,空有淚滿襟,幾時歸來呀……”不遠處廣場舞大媽伴舞的《秋水伊人》曲響了起來。她應(yīng)該是聽到了輕輕的呼喚?一雙白鷺劃過沙洲,一聲長鳴打破河面的寂靜,她暮然回首,是她,是她。正是“眾人尋他千百度”的伊人,不管岸上的癡情人怎樣的執(zhí)著與追求,她總是“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即。
留下數(shù)千年的凄迷與憧憬,留下“在水一方”的美麗傳說。廣場上跳舞大媽變換音樂,響起《最炫民族風(fēng)》“蒼茫的天涯是我的愛,綿綿的青山腳下花正開。什么樣的節(jié)奏是最呀最搖擺,什么樣的歌聲才是最開懷……”伊人滿臉燦爛,她聽懂了歡快的曲調(diào)。我知道伊人受過先秦的“高等教育”。今人能譯古漢語,伊人肯定會譯現(xiàn)代漢語。她聽到的是這樣的詞句:“天盡茫茫其為吾愛。抑揚頓兮何為天籟。水書彎彎行筆芳海。所期熾歌且行即來。我所歌兮烈烈其懷。云我睹者伊人所在。瓊琚之報湘夫人臺。彼爾還留此心所待。悠悠以歌將濯塵埃。云我睹者伊人所在。彼爾還留花雕所待。伊人欲吟夭夭不敗!
太陽漸漸升起,沙洲上的裊裊水汽越來越淡,伊人也遠離了河的那方。河面越發(fā)平靜明亮,彩云、岸柳映入清靈的河水中,你分不清那是天,那是水。水、天、云、柳、人分不清是在云中還是在水中。此時此刻,清代袁枚的詩句從記憶深處涌了上來,“江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