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險一線天
轉(zhuǎn)眼間,來到了人人向往的一線天,它是由兩山之間的縫隙形成。
傳說,這里因為兩座山爭地盤,互相碰撞,中間巖石脫落了,結(jié)果是一王子用神箭封住了它們,所以這條縫隙留傳至今,它高達二三十米,周圍巖石陡峭,沒階梯,只有一根粗大的鐵索供人攀爬,這無不是勇敢的體現(xiàn),洞口曲直,一直連到山口,須側(cè)身才能抵達。它一直是銀夢湖的標(biāo)。
回去的路上,我哼著小曲兒。一路上林陰、驚險、芳香。我只認(rèn)為銀夢湖的風(fēng)光美如畫。
天涼好個秋
或許是因為生在秋天,我對秋天總有一種莫名的喜愛與眷戀。哲人說。秋天是死亡與新生交替的季節(jié)。秋果和秋葉,似乎是秋的代表作,也是秋的象征。盛秋時節(jié),氣候宜人,是很受人喜愛的。
然而我最愛的還是深秋。孟浩然“愁因薄暮起,興是清秋發(fā)!蓖跷ā昂睫D(zhuǎn)蒼翠,秋水日潺媛!痹S渾“遙夜泛清瑟,西風(fēng)生翠蘿!倍际呛锛炎。讀來不免有一層淡淡的涼意。那是秋特有的幽冷與寂靜。也為涼秋蒙上了輕紗般朦朧的詩意。
天涼了,這時秋葉的枯黃逼退了翠綠,如果說盛秋的枯黃色還“尤抱琵琶半遮面”的話。這時它便是“守得云開見月明”了。要是恰巧一陣風(fēng)吹過,一經(jīng)樹梢,枯葉便如一只只黃蝶輕巧地悠悠落地,樹下便如鋪上了一幅百蝶圖,倒給這蕭瑟的氣氛以一點凄美的慰藉。多美呀,葉兒象樹的第二批果實,完整地奉獻給了大地。
天涼了,晨起經(jīng)常與秋霧打個照面。這秋霧可跟別的霧不一樣,是秋姑娘在給大自然化妝呢。霧很清涼,恰到好處使人感受到深秋的寒冷意味。英美的詩人認(rèn)為,霧很輕,附在小貓的足上。我還覺得,秋霧還總比別的霧濕潤些,象牛奶的蒸氣一樣,霧中迷蒙的濕氣鉆進眼睛里,涼涼的象剛洗過眼一樣。
江南的深秋是一半陰一半陽的。這是因為陰天總和晴天平分每個日子。晨暮的秋意,在正午熱量稀薄的陽光映襯下。是更加明顯了。
去翻翻古往今來的名家名篇,每一個都吟詠過這寒秋。也許寒秋本身就是一種意境,且先不管她各種各樣冷艷的體態(tài)和謎一樣的面容,單是她清冷的氣質(zhì),就能醉了人的心,奪了人的魂。
現(xiàn)在的生活節(jié)奏可是越來越快了。熱鬧的春天,喧燥的夏天,冬天倒是不錯,又總讓人帶著些許懶惰和倦意。秋無疑是最讓人清醒而沉著的季節(jié),而深秋則是其中最富于哲理的一段。我沉醉與這一段凄冷的日子。涼了,涼了,越來越富于涼意,給冬以一個完美的連接和過渡,給浮躁的心靈以冷靜和沉思。無怪乎郁達夫先生要特特地贊一番秋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