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
老師說,悲劇是把美好撕碎了給人看,如同古文明古跡上的斷壁殘垣。而這句話正是我讀余秋雨的《千年一嘆》的真切感受:我?guī)е鋹偟男那殚喿x它,卻發(fā)現(xiàn)這是一個壯美卻留下無數(shù)遺憾的悲情故事。
這是余秋雨在萬千年歷史長河中發(fā)出的一聲輕輕嘆息。壯美的是它偉大的輝煌與傳說,悲情則因為如今的傳說只剩遺跡也無從追尋,遺憾的原因是現(xiàn)實與故事給人的印象實在是迥然不同—世界上本就屈指可數(shù)的文明古國,有幾個傳承至今?沒有人再認(rèn)得楔形文字和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沒有人能一口咬定金字塔是怎樣建成的,沒有人確切的知曉所有謎團(tuán)的背后究竟是什么。而中國,卻以文字為載體,從遙遙歷史走到今天的502019年。我們能讀懂幾百年前的文字,甚至能從千年前的小篆,甲骨文中找的文字變遷的痕跡,這是我們的幸運(yùn)。
中華文明如此堅毅不倒不僅因為骨子里留下的氣節(jié)與風(fēng)骨,更因為一個好習(xí)慣—記錄歷史。中國人愿意將自己所見、所聞、所說、所感全部寫下來,所以司馬遷會寫《史記》,所以劉向編成了《戰(zhàn)國策》,所以唐宋的詩詞人才會在歡欣或傷感時寫出傳頌千古的句子。因為有歷史記錄,所以我們才能以史為鑒,不重蹈覆轍,才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錯誤決定。如同自己寫日記,寫發(fā)生了什么,寫每天的心情,時隔不久再去讀便會覺得幼稚,從而發(fā)現(xiàn)美中的不足。正是這樣,一個深入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中國才能在起起落落中存活,走向如今這樣的美好,才能留下供后人們“悅讀”的美麗文字。
到這里,我忽的發(fā)現(xiàn),這樣的嘆息并不悲傷,因為我可以帶著興奮、敬仰與感激,在書的最后與余秋雨一同回到中國的懷抱。中華如同一條龍,生而為龍,即使經(jīng)歷再多的磨難艱險,即使一朝折斷掌牙、拔裂鱗片、瞎目斷爪,墜入深淵,龍依舊是龍,它都能再一次騰飛于晴空,中華又如一本書,翻開來墨香撲鼻,沁人心脾,讓我們悅讀,讓我們借鑒。
合上書,我會想著那些悲壯的故事與傳說,深刻地明白了美好生活的來之不易。我不會再抱怨我們的國家有這樣或那樣的缺漏和問題,因為這已經(jīng)是一個值得為之驕傲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