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
孟子曰:“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莊子曰:“芴漠無形,變化無常!
佛曰:“生住異滅!
上來先立宗旨。四季常有,故曰天下有常道;四季變化各有不同,故曰天下亦有變化萬千。
漢武帝立五經(jīng)博士,其始為夫子刪述五經(jīng),及其罷黜百家,則專立五經(jīng)為天下正道。五經(jīng)專有一部為《易經(jīng)》。其所述者,天下變化而已。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化而為六十四卦。取其為相反相成,相互關聯(lián)。每卦各自獨立,各有意義。而卦卦互為關聯(lián)又互相變化。孟子所說堯存可言立而為乾,桀亡則可配之滅而為坤。天下不為乾則為坤,故可說之天行有常。此儒家變常之大義也。
道家言,道為萬物之始也。道者恒常,為萬物之根也。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奔吹乐円。一部《道德經(jīng)》無處不是在言變與常道。莊子逍遙,因其參透萬物之實質(zhì)也,其知一切之核心為之道,道變化而為萬物,故其遨游天下,暢行不悖。
中國之學術最初可探之源應為周公治禮作樂,后孔子繼之,孟子傳之,一脈相承,雖經(jīng)秦火然道統(tǒng)不斷。漢唐傳經(jīng)學。至于宋代濂溪開而程朱諸位闡揚而為理學,至明未衰。異族入關,理學不合時宜,船山繼宗羲、留良、顧炎武……明末諸老之精神與學養(yǎng)而開以訓詁考據(jù)為核心的漢學一代,至于南山而光大之……此則變化之道也。然則,中國學術之心無非是仁,其體乃三綱五常,其用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此一以貫之,歷千年而未有更異也。此當為常道也。
印度傳統(tǒng)信仰物之核心為四大“地火水風”是,地其堅固性,火其溫度性,水其濕潤性,風其運動性。比之四季則可截然有對,春季萬物孕育即可配之地,夏季驕陽似火即可配之火,秋雨綿綿配之水,印度冬季無雪然其風大。在四大之上有一“空”大,認為四大皆由“空”大發(fā)來,故曰“四大皆空”。其于道家道生萬物有異曲同工之妙也。進而佛陀興出于世,哲學思想皆由反對傳統(tǒng)而來,然其名相也兼收之并有之發(fā)展。佛陀認為事物的發(fā)展無外乎“生住異滅”,宇宙初劫而生,住劫住世,壞劫變異,衰劫四大災起盡歸于空?談t為常道,生住異滅則為變化也。
西人拉瓦錫言物質(zhì)守恒,認為從原子說物質(zhì)從甲易而為乙其物質(zhì)守恒不變?烧f物質(zhì)變化為變,守恒則為常。也從科學證明了道之存在。
近人則好言變化,而少言永恒之道。此于當世之人重利輕義不無關系。利者變化之道也,今有利者一,明日未必仍為一,人之趨利性必求而為二為三,乃至為千萬。而義,古之道也,亙古而不為之變異。求利者,寤寐求之,輾轉(zhuǎn)反側,求之不得,心無有安。求義者,心懷坦蕩,浩然之氣常養(yǎng)于胸。其變常之相昭然若揭也。
天理昭彰,天運循環(huán),然卻時時不同,處處有異,人生世界無外是在這天人合一之下的變常中,循環(huán)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