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 靜心
靜,是內(nèi)心和諧的胸懷氣度,是修身養(yǎng)性的精神追求,是厚積薄發(fā)的成功之道,更是人生與事業(yè)的美麗風景!善守靜者,心寬似海,心明如鏡,心堅如鋼,面對誘惑和逆境,必能守住心中凈土,冰清玉潔不染塵!
——題記
繁忙的勞作之余,我喜歡一個人斜靠在松軟的沙發(fā)上,把所有的熱浪關在門外,靜靜地想著事,靜靜地等待,等待心靈的澄清,凈出一片靈光,享受著一種心靈的自由和靈魂的安寧。
我常常這樣靜靜地坐著,享受著無邊的安靜,收獲著最樸素的快樂。室內(nèi)靜悄悄的,四壁蕭然,甚至能聽到空氣流動的聲音。偶爾,感覺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思緒從身體之中脫穎而出,向上升起,趨向不可知的高度、深度。隨手拿一本書,隨意翻動著書頁,書中的文章仿佛也變得懶散起來,我的思緒既可和著文字流淌,也可什么都不想,自由地散漫在慵懶中。順手翻一張報紙副刊,欣賞著作者的名字和他們漂亮的文字,心想我是多么幸運啊,像書中說的那樣:千載奇逢,無如好書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爐煙。世上有權有勢者、富貴貧賤人,多為名利錢財而自尋煩惱。我既不貧賤,也不富貴,更沒官職,粗食布衣,素面朝天,與世無爭,與人為善,在這短暫的平和寧靜里,利祿之心淡了,塵世的煩惱散了,心境變得湛然而明亮。
蘇東坡先生說得好:“無事此靜坐,一日似兩日。如活七十年,此便百四十!币粋人坐下來靜靜地想心事,如云煙景致飄渺散去,觸動靈感的,順手用筆在紙上劃下來,所想的心事,所寫的心事,升華成了一種境界,一種時光熔鑄的素樸的境界,一種遠離了庸俗無聊、低級趣味的境界。
靜靜地坐著,體驗著日月肩頭過,河山掌中看的愜意,感受著人與人之間心靈的相通,相互傾訴,相互取暖,而生活中的人們一個個都包裹得那么嚴實,瞳仁深處都閃爍著狡黠與警惕。靜靜地坐著,想著心事,度過閑暇時光;靜靜地坐著,讓時光如吹拂的風悄然流過;靜靜地坐著,也許單純、簡約,缺少詩意,缺少浪漫,但這平靜中有滋味,充實、隨和,絕少貪奢。
靜靜地想心事,多么美好!
靜心
在日常行為中,每個人至少要耗費一半精力用于與自己作戰(zhàn),先要尋找目標、方向,又要計算得失,總要在或進或退或取或予之間權衡,到終于下決心的時候已是身心俱疲了。靜下心來,方向、目標明確,面對魚和熊掌取其一樣也可,一樣不取也行,兩樣都獲也無不可,這時潛藏在人體內(nèi)的能量可輕松自由地迸發(fā),一個人的能力無疑是最大的。
靜心,天闊地遠,明月朗照,東風徐來,不驚一塵,花為我而開,月為我而圓,風為我而吹,天地為我而設,即便是遭逢工作生活中的挫折、煩憂以及種種的不幸,也會笑對一切,坦然受之。就會擺脫名利的羈絆,消解患得患失的彷徨,克服志不伸欲未達的煩惱,就從心浮氣躁的漩渦里抽身而出。
靜心,有些想不開的事也得想開,因為你不可能改變,也毫無辦法解決,嘆氣、怒罵、翻白眼屁事不頂,憂愁、悔恨、怨惱亦是枉然,這樣一來,許多煩惱也消散開了。
靜心,也就不再去尋什么公道不公道,合理不合理,因為人活一世也不容易,何必要給自己找心煩,給別人添麻煩?《蘇三起解》這出戲里有句戲詞說:“你說你公道,我說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崇公道老先生這話說得也是糊涂,天知道什么?要的是自己心里明白:條條路兒通墳墓,悠著點走好!
靜心,四季如影,人世滄桑,得志莫猖狂,失意莫氣餒,不要惹閑愁,嘆什么白云留去,不要自尋憂怒惱,只管觀閑山靜水,長風古道。種花草,養(yǎng)青山,看書、寫字、搞收藏,冷月伴圖書四壁,古紙抄碑帖千年。冷了披上外套,熱了搖搖破扇,自己跌倒自扶墻,自解心寬、清心寡欲,消憂解愁。
諸葛亮的“澹泊明志,寧靜致遠”,如今許多人將這8個字高懸中堂,銘于座右,表達的意思可能會很豐富,但不妨如此理解:靜心冷靜地面對,輕松地投入,以寬闊的胸懷、高遠的眼光、輕盈的腳步、最大的力量、最佳的心態(tài)投入生活的激流中,既不生活在記憶中和過去的壓抑里,也不生活在未來的夢想中。
安得靜心有洞天。人生在世與干事,能達而不狂,富而不奢,功而不驕,挫而不躁,成而不怠,敗而不餒,那定會進入一方“別有洞天”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