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與不讓
讓”是中華民族得傳統(tǒng)美德,“讓”締造了許多佳話,成為中華文明得一分子。但“讓”也讓我們中華民族蒙受奇恥大辱,這就讓我們對讓”有了新的思考。
古有孔融讓梨,這一讓讓出了謙遜,讓出了文明,讓出了親情;漢有韓信受胯下之辱,他的忍讓讓出了風度與理智;晉有退避三舍,文公的讓,讓出了誠信與機智……他們的讓,體現(xiàn)了大人物的風范與氣度,向史冊展示了他們的遠見卓識與魄力。有時讓也是一種美麗。
1840年英國用罪惡的鴉片與大炮打開了侵略中國的大門,軟弱的清政府面對強敵膽怯了,簽署《南京條約》,使香港淪為殖民地,此后西方不斷割占我華夏大陸,使我中華蒙受大辱,清政府的軟弱導致的一味退讓使我們成為弱國,這種事關(guān)國格和榮譽的事情根本不能讓;白色恐怖期間被捕的革命黨人面對敵人的嚴刑逼供咬緊牙關(guān)不肯泄露半分機密,這種事關(guān)黨的生死存亡的事情我們必須當仁不讓。
時光匆匆而逝,一百年前的中國剛剛放生了劇變,一次驚天的變革剛剛開始。一百年來,我們感受到了中國生機勃勃的改變,我們要自豪的說,這些改變是靠中國人的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我們何時要求過英美國家讓出一片天地呢?
授人之魚,不如授人之漁。當我們先進的乒乓球訓練方法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時,我們有理由與他國做技術(shù)交流,讓出技術(shù)。而當我們的水稻種植技術(shù),因袁隆平的成果而提高時,我們也主動提出讓他為世界水稻種植培養(yǎng)人才。只有這樣,才能解決糧食問題,而不只是一味的讓出糧食,救濟饑餓人口。
十年前及其以前,那是一個人人不想讓的年代,又是一個謙讓占主流的年代。物質(zhì)匱乏,多占一點也是好。不管資本主義的草還是社會主義的苗,撈到家里都是寶,哪怕挖了社會主義的墻角。但在精神上,還是“讓”占主流。別人夸你,要說“哪里哪里,我還做得不夠”——不是虛偽,百分之九十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路上撿到一分錢,也要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
國進民退和國退民進,你說該誰讓誰?拆遷方和釘子戶,你說該誰讓誰?;開車煩什么?加塞!看到這樣的車,你讓不讓?非杭州人的孩子不能在杭州接受義務教育了,私立學生的招生比例達到18:1,你讓不讓?……
你讓或不讓世界都會因此而改變;你讓或不讓,沒有人會強迫。然而當你思考讓或不讓之前,請一定記得考慮,是讓出一時的榮譽,換那世界一時的“榮光”,還是讓出技術(shù),讓出科學,換那世界陣陣爽朗明快的笑聲,換那幸福生活萬年長?
生活中的瑣碎事件我們不必斤斤計較,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但對于民族之計,國家之計,我們就不能讓。
“讓”與“不讓”因事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