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開,經(jīng)典之花
有一顆種子,叫做國學經(jīng)典,父母老師把它播撒在我們的心田。
傳承美德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她有著博大精深的國學文化,而山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齊魯大地,是“孔孟之鄉(xiāng),禮儀之邦”禮儀文化從來不是說說而已的,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的美德是每個人應(yīng)盡的義務(wù)和責任。我們永遠不該,也不能祖先留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美德,并要積極的發(fā)揚、傳承。一個沒有美德的國家,就仿佛一副失去靈魂的軀殼。一副軀殼何談國,何談家!
知行合一
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王陽明提出來“知行合一”的理念古代哲學家認為,不僅要認識,尤其應(yīng)當實踐,只有把“知”和“行”統(tǒng)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陽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既已知知行合一的含義,我們就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把知行合一當成是一句空話,那么如何讓做到“知行合一”呢?那就要求我們必須先要弄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惡,如何做才是對的,有了這個信念,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行動上去實踐它,再分出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經(jīng)過時間的雕琢、打磨,自然而然的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
學以致用
俗話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學習國學文化不僅是學習文化,更是要我們要學會在生活中靈活運用,舉一反三,努力實踐。人生猶如那一望無際的大海上的一葉扁舟,而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道理就好比那揚起的風帆,幫助你繼續(xù)探索、繼續(xù)前行;人生仿佛那長長的道路,坑坑洼洼,坎坎坷坷,崎嶇不平,而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道理就好似那導(dǎo)航的明燈,為你指明人生的正軌。人生仿佛一片茂盛的大花園,而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的道理就宛如那綻放的鮮花、翠色欲滴的小草、高大挺拔的大樹,零零星星地點綴著花園,但卻散發(fā)出無窮的魅力和光彩!
讓經(jīng)典誦讀永駐心間;有一條潺潺的溪流,叫做中華美德,讓它滋潤、澆灌著心田,讓中華美德伴隨身邊;有一盞燈,叫做知行合一、學以致用,提著它走過漫漫人生,讓知識在現(xiàn)實中靈活運用,給予你莫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