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枝春滿,悲欣交集 ——讀《目送》有感
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舍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題記
之前是不了解龍應(yīng)臺的,甚至未曾聽說過,因著老師的推薦,讀起了她的文字。開始喜歡龍應(yīng)臺,喜歡她簡單的文字,喜歡她平實(shí)隨意的文字流露出來的真摯、細(xì)膩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窩。
之前還并不了解“目送”這個題目,呵!多么奇怪的名字啊,直到我了解了那個背影最深處的涵義……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碑(dāng)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心猛地一震,繼而,涌出一股莫名的傷感——華安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媽媽的心,可是,他再沒有回頭,他選擇了將背影送給他的媽媽。因?yàn),他已?jīng)長大了,有了自己的思想了,對媽媽的各種舉動都感到奇怪繼而反對,他不了解他的母親啊,他竟從未考慮他的母親啊,他也早已淡忘那個依賴母親的小華安了,他不再是那個用怯怯的眼光看周圍的那個小孩子了。他沒有看到,也不知道,媽媽的眼神一直都隨著他的前行而移動;他沒有注意到,媽媽的眼神,一點(diǎn)點(diǎn)的燃起希望,然后,又一點(diǎn)點(diǎn)的暗淡下來。
龍應(yīng)臺的文字,很貼近生活,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大概是“接地氣”吧。她的文字可以附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有時我真的覺得我是那個被追的背影,而母親則是那個追的人。有時我真的很想回頭看看,可是又在想自己已經(jīng)長大了,不需要母親的呵護(hù)了,就還是會由背影告訴她不用追。但,根本沒想過,在母親的眼里,不論孩子多么大,那都是孩子啊。
寫到這里,又想起了在預(yù)習(xí)語文課本時讀到的一篇——朱自清的《背影》,父親本都說好不送孩子了,對茶房千叮萬囑,結(jié)果還是不放心,又是自己送了。孩子走之前,還要去買幾個橘子,那個稍胖些的父親,腳步蹣跚的父親背影卻是那么……以至于使作者的淚就那么流下來了。父親買好橘子,就要離開,等父親的背影融入人群,作者的淚又來了——不知何時能與父親再相見。
《背影》講述的是父子兩代的情感,而《目送》牽系三代:看兒子們的青春,回憶自己的年少;看爹娘的老態(tài)。龍應(yīng)臺的《目送》被譽(yù)為二十一世紀(jì)的《背影》,但我卻認(rèn)為,《目送》比《背影》更令人感動,一個個樸實(shí)、無華、微小的細(xì)節(jié),讀來更令人感動;蛟S是因?yàn)樽髡哂奈⒌氖止P,亦或者是因?yàn),這些事情常發(fā)生在我們身邊,常映在我們眼前,我們卻未曾似作者似的記下來,讀來卻有淡淡的似曾相識感。
我們終會長大,然后,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