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議論文:淡泊900字作文
“聽靜夜之鐘聲,喚醒夢中之夢;觀澄潭之月影,窺見身外之身!边@句話所傳達(dá)的思想境界為眾人所偏愛,即是淡泊。
淡泊,是潔身自好,不慕榮利的表現(xiàn)。如今,它已成了一種高尚操節(jié)的象征符號,它所代表的清明廉潔引得古今文人雅士追逐,圖落個美名流芳百世。殊不知淡泊雖為賢德,卻不可刻意追逐,若著意求賢便成偽果,自嘆虛生。
淡泊不是口號,不是時尚,而是一種超脫的心態(tài)。古人云:“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yuǎn)!笨梢姷磁c寧靜、澹定之心是分不開的。東晉五柳先生一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覓得了自己的桃花源,得以流傳千古;漢代陳繼儒“竹窗下,惟有蟬吟鵲噪,方知靜里乾坤”的吟詠也創(chuàng)設(shè)了他的精神家園。兩位隱士不約而同地以安寧的田園生活為淡泊量定了尺碼。
陶翁感嘆:“誤入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标惷脊駠u:“澹泊之守,須從濃艷場上試來。”這“濃艷場”無非指的是紛紜紅塵。難道這塵世真是一個夢魘?
若真是如此,諸葛亮為何舍棄清雅茅舍,而隨劉備出山?周敦頤為何能在社會中如一枝白荷,潔身自好、獨立不移?所謂“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可見奇人異士未必都在山澤草野之間。 陳眉公語云:“放下仙佛之心,方名為得道!碧瘴淘谑廊搜劾,是名隱士,是位世外高人,是個神仙,但他卻不知淡泊的真諦在這塵網(wǎng)中。
《小窗幽記》中曰:“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擾;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馳!边@句話真是精辟!頭腦清醒,心思平和的人,在哪兒都會找到他心靈的一方凈土。
既有淡泊這一心境,對人生總有與眾不同的見解。
面對夕陽老樹,既不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也不高唱“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而是去找尋“斜陽樹下,閑隨老衲清談”的情趣。寒冬臘月,“寂寞雪夜堪待?”有人驚喜“花雪作伴舞翩躚”;有人則自嘆“亂山殘雪夜,孤獨異鄉(xiāng)人”,卻尋覓“深雪堂中,戲與騷人白戰(zhàn)”的樂趣,追求一種“人生”,豈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