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曹公“伸冤”
我們來看歷史史實:
東漢末年,宦官和外戚勢如水火;鹿儆捎谏畹没实坌湃,經(jīng)常左右朝政;但軍權(quán)在外戚手里。漢靈帝駕崩后,兩股勢力斗爭到了白熱化程度。這時候,出來一個大奸臣改寫了歷史。四世三公的袁紹建議外戚大將軍何進殺光宦官,這是第一個餿主意(殺光宦官,內(nèi)宮怎么辦?);又建議何進招各地軍馬入京,加強軍事實力(根本就不需要,京城內(nèi)何進掌握的軍事力量足夠?qū)Ω痘鹿伲,這和董卓進京是因果關(guān)系。
實際上正確的做法是,何進與太后合作冊立新皇帝,以后對宦官慢慢削權(quán)即可。袁紹出的餿主意將宦官逼上絕路,先下手為強,假稱開會騙進何進,然后將大將軍殺了。接著宦官和太后一起冊立了皇帝。這下各路軍馬不干了,接著董卓便進京了,宦官全部被殺光,董卓獨裁。接著董卓發(fā)現(xiàn)小皇帝的弟弟更加聰明,有明主的樣子,便效法霍光,廢了小皇帝改冊9歲的陳留王為皇帝,這就是后來的漢獻帝。董卓的這個做法說明董卓還是為了漢室著想,當(dāng)時并沒有篡漢的想法。只是董卓魯莽跋扈,廢立皇帝犯了天下大忌,于是,自此開始天下大亂。
各路兵馬招討董卓,組成盟軍,推選四世三公的袁紹為盟主。結(jié)果是,只有曹操的隊伍是真心征討董卓,和董卓正面作戰(zhàn),而作為盟主的袁紹和其它隊伍做壁上觀。
后來的說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是一種錯誤的認識。實際上是,董卓被殺后,京城一片混亂,漢獻帝到處流亡慘不忍睹,下詔書要求迎帝,各路人馬不予理睬。袁紹也接到這樣的詔書,謀士勸阻:“公迎來皇帝,以后就要聽命與皇帝,如果聽,今后遲早會被削權(quán);如果不聽,就會落得個逆反的罪名”結(jié)果,袁紹便裝糊涂,聽任漢獻帝流離顛沛。這種情況下,曹操毅然派兵迎接皇帝,從此,漢獻帝過了三十年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