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微鏈接
2019年11月17日,晚上11點多,成都某職業(yè)學院大二女生小婧回到宿舍時,室友都已熄燈上床,但她還是把燈打開,到陽臺洗頭發(fā)。因為影響到其他室友休息,在室友的要求下,離開關最近的小佳關掉了燈。因不滿室友小佳關燈舉動,小婧操起身邊銳器劃傷小佳,致使其“臉部一共傷了3處,傷口都很深,要完全恢復很難”。
新聞外延
2019年4月,復旦大學學生林森浩因為與室友黃洋“互相有些看不慣”,想讓受害者黃洋身體難受,將劇毒化學品注入宿舍內的飲水機中。次日,黃洋飲用了飲水機中被注入了劇毒化學品的飲用水之后,中毒身亡。目前,林森浩已被刑拘。
觀點三棱鏡
學校教育存在一定責任
當前教育更多是“高分導向”,忽略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與情感疏導。眾所周知,價值觀錯位,個人主義至上,法律意識淡薄,法律知識匱乏,讓很多青少年學生橫行霸道、誤入歧途,甚至走向犯罪,凸顯了家庭、學校與社會法制教育之殤。目前,許多學校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片面追求升學率,其校園法制教育流于形式或純粹應付,是學生法律營養(yǎng)不良和“校霸”存在的罪魁禍首。
要學會與人相處
每個人心靈深處都藏著一個“魔鬼”,只是理性的人知道如何用道德和法律將其鎖住,失去理性的人則放縱“魔鬼”,粗暴地解決一切紛爭。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其實,室友之間的矛盾無非也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忍一忍,心平氣和地進行溝通就可解決,不至于鬧到“耍刀弄槍”的地步。社會、家長、學校都應該從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質,教會孩子如何做人,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化干戈為玉帛。彼此爭執(zhí)時,退一步海闊天空,懷寬容之心,總能化風波于無形。
加強禮儀教育
現在的大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很多人在上大學之前沒有經歷過集體生活,直到進入大學才開始接受校園人際關系的考驗。他們總感覺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是正確的,以自我為中心。加強青少年的道德修養(yǎng),讓他們努力克服“自我中心”的觀念,尊重彼此不同的生活和思維習慣,承認差異、允許差異,讓他們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唯有如此,學生們方能收獲最真摯的同學之情,以及那段令人回味終生、受用無窮的“青蔥”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