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為何屢辟不止
2019年1月16日,春運第一天,北京空氣質量指數(shù)再次“爆表”。此前,2019年《中國氣候公報》公布,2019年的霾天創(chuàng)52年來最多。霧霾的源頭究竟在哪?這讓老百姓捉摸不透。一些聳人聽聞的說法像“核霧染”“鈾輻射”等說法在網(wǎng)上迅速傳播,鬧得沸沸揚揚。
從“西瓜打針”到“艾滋病西瓜”,從“碘鹽防輻射”再到“核霧染”“鈾輻射”,謠言為什么有市場?為何會被“選擇性”地信以為真、以訛傳訛?
一方面,由于一些公共信息不透明,加之個體學識、認知能力的差異,部分人面對謠言,自己無法準確判斷其真假,為了及時提醒他人注意防范就會進行傳播,特別是謠言可能危及自身安全之時。究其根本原因,還在于公眾對于真相的“饑渴”。與此同時,微博、微信等有著幾何級數(shù)增長的傳播特性,而作為辟謠重要載體的傳統(tǒng)媒體卻沒能及時發(fā)出聲音。
另一方面,現(xiàn)代社會人們的壓力普遍較大,許多人處于一種焦慮、緊張的狀態(tài)中,因此也就更要尋求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更容易傾向于選擇一些負面的消息,并且相信這樣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