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詩理
泱泱大國,悠悠歷史,綿綿長江帶走了多少行人的眼淚,淹沒了多少忠良的尸骨。但五千年來,中華文明的結(jié)晶――詩,始終是一朵永駐的浪花,即使奔流到海也同樣可以掀起驚波駭浪。
茫茫人海,匆匆歲月,新一代的我們?yōu)檠瞿皆娙说牟湃A而讀詩;因詩詞的優(yōu)美,各具風采而讀詩;為應付中考而讀詩。各種的理由使更多的人想讀詩,要讀詩,去讀詩。
我想也是愛詩之人,由強迫變?yōu)橹鲃印C棵孔x一首好詩,便也會隨詩詞的豪壯而心涌澎湃,如辛稼軒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番塞外聲,沙場秋點兵”。會隨詩人的感慨而郁郁寡歡,好似易安的“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辈⑼瑯訒䦟⑺浽谛。
但久而久之,我發(fā)現(xiàn)自己都是枉然。文章的了無聲趣,想用詩詞點綴一番,腦中卻似一片空白,似乎千斤巨石也激不起絲毫漣漪。欲罷不能,才知道縱使你讀再多詩皆如過眼云煙,并未銘刻于心,盡管有刻骨銘心,但也隨時間的流逝而漸漸沖淡,才了解,我并非讀詩,而只是看一些華麗優(yōu)美的詞句罷了,好似走馬觀花,不過云淡風輕。
某月某日的清晨,朝陽似染,青草欲滴,一切都那么讓人心醉。駐足觀賞。不由才情大發(fā),想學青蓮豪吟一首,卻話到喉頭,戛然而止,生怕破壞眼前這美景。支離破碎的語言讓我頓顯庸俗。
詩原來是需要用心去品味的。
你不必因會隨口吟出幾句別人不曉得的詩句而沾沾自喜,你也不必想著說出幾句詩詞來炫耀自己,讓人產(chǎn)生傾慕之情,因為你不配,也不可能。也許你并不了解詩的真諦。就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將它理解為奉獻,難道也不是曲解嗎?可曾想過詩人當時的心情呢?常常聽到周圍的人在那兒“對詩”,只感覺這是對詩的“玷污”。
中華文明之結(jié)晶――詩,可不要在新一代的我們中扭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