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夢之眠
早上在寢室里滿滿的陽光下只依稀記起一些夢的片段,頓時感覺悵然若失。想到小時候可以整夜整夜地不做夢,醒來腦子里重置得空空蕩蕩,全身充斥著一種無與倫比的輕松和愉快。
曾經(jīng)看到過一篇故事。一人對愛因斯坦孜孜不倦的學(xué)習(xí)十分不解,就去問他。愛因斯坦笑著畫了兩個大小不一的圓,說:“這整個世界可以比作所有的知識。我的知識可能是這個大圓,你的知識可能是這個小圓。大圓比小圓的周長要長,它與其他知識也接觸的更多,就比小圓更清楚自己的無知。”
懂的越多,越明白自己的無知和宇宙的浩瀚,也會有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蒼茫與孤獨。站得越高看得越遠(yuǎn),當(dāng)“一覽眾山小”時,才會恍然知道自己所擁有的只不過是一座山罷了。當(dāng)然,站在原地的無知的人是無憂無慮的,但是“逆水行舟,不進(jìn)則退”,最終他們的思想,只有停留在可怕的原始與野蠻上。作為一個現(xiàn)代社會的文明人,我們要一刻不停地向上攀登,哪一天悵然若失又深了一分,知識和思想就深了一層。
但是知識越多,思想越復(fù)雜,思考問題的角度也越多。前怕狼后怕虎,則不能坦白直率;三思后行,則不能當(dāng)機(jī)立斷;引經(jīng)據(jù)典,則不能創(chuàng)新思考。冰心終生贊頌?zāi)笎、大自然和童真,可見童真定有什么可貴之處。童真是純潔的、色彩斑斕的、童言無忌的,F(xiàn)在這世上到處是阿諛奉承言不由衷,也有許多人為了不受傷害而無奈地把自己隱藏。這種像無夢之眠般的童真與直率,可謂少之又少。勾心斗角兩敗俱傷又何苦呢?可見,人還是簡單些著好。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從“無夢之眠”中提煉出來的兩個觀點,其實還是有本質(zhì)區(qū)別的。知識與復(fù)雜,無知與童真,本不是近義詞,也沒有絲毫的必然聯(lián)系。那么,我還是做個同時擁有知識和童真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