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美
羨艷天邊的彩霞,卻踐踏了自己腳下的芳草,和爸爸媽媽離開家鄉(xiāng),尋尋覓覓,卻發(fā)現(xiàn),在記憶深處最美好的還是家鄉(xiāng)——那厚重的文化底蘊。是什么呢?人間仙境九寨溝?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蜀繡?還是地域色彩濃郁的茶藝?如果你問我,我定會堅定的回答,醉人的川。。。
兒時,吃完晚飯后,在家中院子里便可以聽見爺爺與我的笑聲還有那川勁十足的川劇。聽川劇就仿佛心靈得到了凈化,富有情感的靈魂得到了升華。因此,我喜愛上了川劇。
聽爺爺說:川劇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間,那時在四川車燈戲基礎(chǔ)上,川劇吸收融匯蘇、贛、皖、鄂、陜、甘各地,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燈戲、彈戲五種聲腔的用四川話演唱的“川劇”。
在川劇中,表演者的面譜用不同色彩繪成各種圖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歷史上川劇沒有專職的臉譜畫師,演員都是自己繪制臉譜。在保持劇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之下,演員可以根據(jù)自身特點繪制臉譜。
川劇的臉譜可謂是與眾不同。吸引我的不單單是臉譜,還有那川劇絕活——變臉。
一兩秒鐘一個臉譜的轉(zhuǎn)換,是那樣的完美,是那樣的無暇,完全看不出是如何變換的。好奇的我,也曾問過爺爺,爺爺慈愛地對我說:“霂霂,變臉可是川劇的精華所在,醉人之所。以浪漫主義手法塑造出一個個鮮活的人物,襯托出一幅幅優(yōu)美的場景。變臉手法大體上分為三種:“抹臉”“吹臉”“扯臉”,此外還有一種“運氣變臉”……
聽了爺爺?shù)脑,我懵懵懂懂。這四種變臉我最喜歡的就是“扯臉”,我認為“扯臉”的難度系數(shù)最高。扯臉這一變臉手法巧妙、干凈、利落,將事前的臉譜畫在一張張綢子上,剪好,每張臉譜上都系一根絲線。再一張一張地將若干張臉譜疊在一起貼在臉上,每一張臉譜有一根特定的絲線,絲線則系在衣服的某一個順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隨著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動作的掩護下,再一張一張地迅速扯下來。
不僅川劇絕活獨樹一幟,而且劇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數(shù)不完的三列國”之說。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遺產(chǎn)最為豐富,藝術(shù)特色亦最顯著,傳統(tǒng)劇目有“五袍”《青袍記》、《黃袍記》、《白袍記》、《紅袍記》、《綠袍記》,“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還有川劇界公認的“四大本頭”《琵琶記》、《金印記》、《紅梅記》、《投筆記》,不少為其他劇種失傳的劇目。經(jīng)過整理,出現(xiàn)了一批優(yōu)秀的川劇劇目,如《柳蔭記》、《玉簪記》、《彩樓記》等,還有我的最愛的《白蛇傳》……
聽,聽,聽風的笑聲、云的歌聲、戲的曲調(diào);看,看,看月的舞蹈、葉的流淚、白蛇的舞袖。素凈的“白蛇”演繹著坎坷的浪漫悲劇,羨慕、憤怒、痛苦,“白蛇”的命運使我身陷其境一度不能自拔。
川劇的美說也說不完,道也道不盡。川劇永遠是我們四川人心中最靚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