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姜記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剛出土的姜長得什么樣子,也是頭一回知道姜是怎么被刨出來的。
奶奶家種了一畝多地的姜,為了趕在霜降前刨出來,我特地請了幾天假也回到鄉(xiāng)下奶奶家加入了搶收新姜的行列中。
刨姜那天,老天爺可能是為了趕節(jié)氣,刮起了北風,下起了小雨,切實讓忙碌的姜農(nóng)們感受到了霜降來到了。冷歸冷,姜可不能等。一位正在刨姜的姜農(nóng)告訴我姜是要趕在霜降之前刨出來下到姜窖中儲存起來的。如果姜在地里被霜打過的話,就不好貯存了,很容易爛。所以,刨姜也是要趕節(jié)氣。
剛走進姜地中,迎面撲來的是姜那特有的清馨的香味。青翠的姜苗有點像野生的蘆葦,葉子窄窄長長的像竹葉,連成一片,遠看就像一張綠絨毯。聽奶奶說姜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很多的水和肥,一般要間隔一周左右澆一次水,以保持土地的潮濕和松軟。在所有的肥料中,姜是最喜歡鴨糞的。因為鴨糞在出欄前養(yǎng)鴨人在鴨棚中撒入了許多麥糠,用它做底肥不僅肥效高,而且還可以使土地變得更松軟,透氣性更好。
以前,我以為刨姜是很容易的事,只需把它從地里刨出來即可,后來才知道刨姜的“工序”還很多。首先要在刨姜之前三五天要澆一遍水,這樣做的目的是使土地松軟,防止刨姜時扯碎姜片。刨姜時要兩個人合作,一人抓住姜苗,一人用專門用來刨姜的鐵叉往外撬。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抓姜苗的人最關鍵,如果瞅不準這一棵姜的苗有哪些,很容易把姜片弄碎,那樣的話來年就賣不上好價錢了。
剛出土的姜片上裹滿了泥土,接下來的任務就需要我來參加完成了,那就是割姜苗。這要有一把快刀,割時并不是全部割掉,而是留一小段在姜上,這樣做是為了在后來的儲存中不至于在出姜芽的地方爛一個傷疤。
再一道“工序”是貯存,這也是最關鍵一步。因為剛刨出來的姜價格不高,所以一般要等到來年價格漲上去時再賣。早在刨姜前很長時間奶奶家里就已經(jīng)找人打了姜窖。所謂姜窖其實就像我們以前的吃水井,只是稍淺些,大約七八米深,里面沒有水。然后再在下面向兩側(cè)打一個很大的洞,姜就放在洞里。姜在放進窖之前要先消毒,防止有病菌侵入使姜爛掉。然后,放一層姜撒上一層土,為了賣時好拿,有姜苗的那一端向下,一排一排放齊,當然我是見不到在窖子里的姜的,那些事是由大人們來完成的。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封好姜窖口,只等來年賣個好價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