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葉情思
那尋常的地方,竟有仙境一般的美景,詩一般的故事。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淮安人,沒想到從小常走的那條平常的東長街,竟有如此悠長的歷史。
翻著手中的資料,十分疑惑地看著這個小小的巷子――水巷口。這里曾住著一位畫家,竟與鄭板橋齊名。
空氣中霧氣蒙蒙,涼涼的水絲像一張面紗,濃濃地將我們裹著,吸入鼻間,不禁微微打了個寒顫。腳下踩著碎了的石子,走在石板小路上,映入眼簾的景色卻十分陌生了。這是東長街嗎?我不由地問道,其他同學也露出和我一樣的表情。那么有名的畫家會住在這個小巷中,心中真有很多疑惑。
右折左拐,巷子愈發(fā)狹窄,似乎要隱藏些什么秘密。我們不禁加快了腳步,想一探究竟。
走著走著,耳邊似乎聽見了葉子互相摩擦的沙沙聲,呢喃如蠅?缛胍粋門檻,大家都不禁“哇”地感嘆起來,這個小巷里竟容納著一汪秋水,一叢葦蕩。
深秋了,一蕩蘆葦蛻去了一衣青翠欲滴的華裳,寒酸地擠在一起,一派秋的蕭瑟。放眼望去,一片綠色與黃色錯雜交映。這是生命交替的場景,沒有盛開,只有衰敗。然而,有一種東西卻沒有因為歷史的更替和時間的流逝而變化,那就是畫家堅守清貧的秉性和堅持自我的追求。
聽著老師的講解,我似乎明白了為什么在這繁華街道邊有著這樣一畝水塘,簫簫的葉聲撫過耳畔,我靜靜地聆聽著蘆葦?shù)乃秸Z。
古時,這里還只是一片開闊的河岸吧!邊壽民在塘邊搭了一間小屋,自曰:“葦間書屋”。果如其名,每到秋葉染林,蘆花漫天,邊壽民就在這江淮河岸畫這秋色,畫這葦蕩,畫這樸素的美景。潑墨中微帶淡赭,大筆揮灑,渾厚中融鑄風骨,蒼渾生動。傳說,他不僅是一個畫家,還是一個俠客,一個旅者。只有兩種情況,他才作畫,一是家里無米下鍋,靠作畫換錢補貼家用,第二是剃頭時往往有感而作。其實,他并不在意什么名譽,他更熱衷于云游四海,也許這就是他名響江淮、與鄭板橋等名家齊名的原因吧。
佇立在這略顯寂寥的葦岸邊,不由想起這位古怪的畫家邊壽民,想到了他清高的性格,想到他畫蘆葦?shù)陌V情,想到他文武雙全俠肝義膽,想到他淡泊名利云游四海。
一陣風兒吹來,蘆葦纖纖擺動,在蘆花飄飛中我似乎看到了這位神奇畫家的恬淡笑顏。
小巷悠悠,我情思萬千,柔軟的心靈浸在這片蒼蒼葦蕩中,浸在這段詩情畫意的歷史中,浸在一個充滿魅力的畫家的靈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