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失去,后得到
一般人的思維方式,容易看見失而不容易看見得,在得與失的排序問題上,應(yīng)先看失去什么,再看得到什么。
泰戈爾有這樣一句話:“我們把世界看錯了,反說它欺騙了我們!鄙钍莻天平,兩端放著得與失,我們太重視得到,于是忘記了制衡,所以我們失去了很多。
站在天平的兩端,一樣為難,有人太想得到,幻想“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有人太在乎失去,只能“凄凄慘慘戚戚”。
我想到了楊柳岸邊那個孤客柳永,此刻的他也許悵望云天,淚光點點,他也許在想,倘若自己不游戲人生,致力于功名,就不會利心愛的人分離,不會發(fā)出;“今宵酒醒何處”的喟嘆。可是,正因為他失去丁光叫的仕途,才會“奉旨填詞”,才有了讓人為之銷魂的詞。上天就像砝碼,時時制衡著生活這個天平的兩端。也許正是失去了心愛的戀人,才有了《雨霖鈴》的凄婉纏綿。
越王勾踐,在與吳國的大戰(zhàn)中,失去了自己的江山。但他能做到忍辱負重,臥薪嘗膽,最終一舉擊敗夫差,完成復(fù)國大業(yè),并留下了“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佳話。
魯迅先生去日本留學(xué)時的志愿是學(xué)醫(yī)救國,醫(yī)治國人虛弱的身體,使他們強健起來,不再是“東亞病夫”然而,當他發(fā)現(xiàn)國人最大的病癥并不是身體,而是思想麻木時,他毅然棄醫(yī)從文,用筆作為拯救國人的武器。他失去了做醫(yī)生的機會,然而卻成為了中國的大文豪,得到了世人的敬仰。
有的人失去了城市的喧鬧,卻得到了鄉(xiāng)村的安寧;有的人失去了高官厚祿,卻得到了百姓的敬仰;有的人失去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卻得到了鄉(xiāng)村孩子的熱愛……
人在一生中,得與失常常發(fā)生在一念之問,到底要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該得到的不要錯過;該失去的,灑脫地放棄。魚和熊掌,不要奢望能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