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的啟迪
“把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把別人當成別人,把自己當成自己”, 16歲那年,少年拜訪了老者后,心里就一直在思索著:老者這些話是什么意思呢?這些自相矛盾的句子怎么可以綜合統(tǒng)一起來呢?思索了好久,他也沒有體會這句話真正的含義。
有一次,中考那年,作文主題是寫出童年的回憶,大部分同學都開始千篇一律地寫著,就像翻舊賬一樣。而少年卻不一樣,他仔細地審題,構(gòu)思,在腦子里打了腹稿,洋洋灑灑一篇《箱子里的回憶》就出鍋了,它是從一種新穎的模式,新穎的角度入手,讓批卷老師連連稱好,傳閱了整個教務(wù)處,被稱為“新一代神童”。再憑著他優(yōu)秀的成績,優(yōu)良的品格,少年很快就被北京大學錄取了。這回,少年真正地認識到,別人就是別人,自己就是自己,自己應(yīng)該有人格的獨立性,堅持自己的意見,自己的原則,不要一味地模仿別人。
許許多多的朋友都為少年而感到高興,張揚著要到大酒店去為少年舉辦一個隆重的慶祝會,再去卡拉ok唱歌到深夜。只有少年沉默不語,當朋友征求他意見的時候,他擺擺手,對朋友們說:“謝謝大家,雖然我也很高興,不過真的不用那么張揚了”。
在大學里,有一個同學,不尊重大家,一點也不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想一想,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經(jīng)常嘲諷別人,讓別人下不了臺階。有一次,他又在捉弄別人了,少年大聲地說:“同學何必這樣呢,再說了,你希望別人怎樣對待你,你就要怎樣對待別人,尊重別人吧,這樣才會對你有好處的”。
少年大學畢業(yè)了,自己的好兄弟小剛相依為命的媽媽去世了,小剛非常地傷心,從此一病不起躺在醫(yī)院里。別的朋友忙著送水果,送補品,小剛其實很不愿意接受,卻也強作歡顏收下了。而少年呢,則換位思考了一下,覺得如果是自己最需要的不是物質(zhì),而是真正精神上的幫助。于是,少年這幾天一直在醫(yī)院陪著小剛,照顧他,鼓勵他,還主動幫他料理了喪事。過了兩個月,小剛重新變得陽光了。
就這樣,少年堅持著“把自己當成別人,把別人當成自己,把別人當成別人,把自己當成自己”這樣的理念,直到老去,臉上仍保留著慈祥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