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頁碼間聆聽中華之聲作文600字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fù)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中華之聲就在這滾滾波濤中跌宕起伏,洶涌著多少人的贊美與期待;青絲與如雪白發(fā)間夾雜的更是時代的變遷,即使哀嘆也無法扼住歲月的腳步。
即便如此,中華之聲卻未曾消逝,它來自華夏博美的文化,流轉(zhuǎn)于每個角落;它的歌者是每一個炎黃子孫,代代相傳,世世流芳。而今天,我們也成為它的歌者,從書籍中領(lǐng)略中華那迷人之處。
還記得曹文軒小說《草房子》中那雨夜里赤腳尋鴨的杜小康,即使腳痛血流也勇敢前行,為的是自己家里的生計,他那不大的背影后是經(jīng)歷過家族興衰的堅強,而這份堅強使得他默默在孤獨中與父親和鴨子們成長,可以說杜小康就是“窮人孩子早當(dāng)家”這一經(jīng)典形象。再如《邊城》《駱駝祥子》《紅高粱》等小說,都烙有“中華的印子”,流傳著那具有淡淡憂傷,但卻有濃濃煙火味的、有無法言說的痛楚、但也有振奮人心的堅強樂觀的中華之聲。
可以說,是這煙火人間創(chuàng)造并傳承了中華之聲,又由這一字一句、一撇一捺記載、講述著中華的故事,中華之聲得以流傳至今。
我們或許沒有杜小康一樣沉重的時代背景,但我們可以擁有他那與命運搏斗的中華精神,從字里行間感悟并在生活中實踐,這便是我們作為歌者將中華之聲流傳的方式之一。
每一個漢字,每一個華人都匯成華夏文化那宏壯磅礴的瀑布。我們尋找中華之美,我們將歌頌寫在紙上,我們高聲讀著中華的故事,我們用真情詠出中華之聲。
我們是龍的傳人,是炎黃子孫。盡管無法將近五千年的文化一一歌頌,但我們可以盡己所能地用心聆聽中華之聲,夾著頁碼間翻動的沙沙聲,將感動與贊美留在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