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宋詞中的......》七年級優(yōu)秀作文7篇
1、唐詩宋詞中的酒 七(1)班 周晨珣
中國人一飲酒想起詩,賦詩想起酒。酒與詩好象是孿生兄弟,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千百年來,流傳至今的
贊酒詩篇不計其數(shù),但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多出自唐宋。唐代詩酒豪放激昂、宋代詞酒含蓄婉約,酒與詩詞
達到了最完美的契合。
“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山水醉在那一處處勝景之中。歐陽修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
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縱使被貶滁州,卻仍放寬心態(tài),與民同樂。這秀麗的山山水水
,醉在詩人對生活堅持的真理中。太守之醉,亦是為香花異草折服。至少,還有一份美麗值得珍惜。
這輕輕淡淡的酒味,浸入著山水的芬芳。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輕輕吟著詩,似乎隨著孟浩然置身于一戶
普通卻恬淡的人家。綠樹稠密,連成一片,青翠的山圍繞村子佇立,空氣中彌漫著菊花的清香。重陽之日,
菊花酒清新淡雅,融入詩人的詩中更是閑適悠然。這樣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即使醉,也是香甜的
夢,在靜謐中緩緩延伸。
這樸實醇香的酒味,正是簡單閑適的生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軍中設(shè)宴,飲酒醉歡。打了勝仗,心情自是歡愉。詩人王翰在
宴酣中不禁感嘆古來從軍作戰(zhàn)能歸來者無幾,沙場之殘酷,又豈是一言兩語能說罷?罷了罷了,此時慶功,
便是只言歡樂。酒將這份快樂蔓延,而麻痹了殘酷,是對是錯誰能評判呢?
這火辣豪放的酒味,充斥著戰(zhàn)場的殘酷與歡樂。
清晨的微雨僅僅灑濕了地面的塵土,柳色青青迷蒙煙雨,庭樓閣舍內(nèi),卻并不如雨后的暢然。這是一場
餞別宴。“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王維凝視友人離去的背影,總是有一股淡淡的惆悵彌漫心
頭。縱使不舍,卻還是要離別。這場微雨,是否也是老天在為你的離開哭泣。莫怪酒中彌漫熟悉氣息,那是
友人的氣息。陽關(guān)過后,我們不會再見,最后一杯淡酒,祭奠這場不舍的別離。
這令人留戀的酒味,是惜別于遠方的驪歌。
唐山宋水,多少煙雨樓閣屹立這片土地上。唐詩宋詞,多少詩人獨愛酒味涼薄。
2、唐詩宋詞中的月亮 七(1)班 宋詩怡
月是什么?月是美酒,是故鄉(xiāng);是愁思,是孤寂;是夜的精靈,是歷史的見證,是愛的使者。古往今來
,月承載了文人墨客太多的希望與寄托,太多的失落和悲愁。歷史如月,人生亦如月。
明月是鄉(xiāng)愁的驛站,月光中盛滿了濃濃的鄉(xiāng)情,大詩人李白的“舉首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的千古浩嘆
曾經(jīng)觸動過無數(shù)游子的神經(jīng)。高高的、有些遙遠的灰色的天空,在空曠的野地里,樹低低地像訴說著夜的語
言。當一切都變得朦朧時,只有明月清清亮亮地灑下光輝,靜靜地鋪成了一江月色,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那羈旅
之思于是一點點揉碎,散在水里,溶開了。也只有這一輪月,才這么親切,才這么觸手可及!
月,就這么不經(jīng)意間染上濃濃的愁緒,把夜籠得有些凄清。不僅僅是作客他鄉(xiāng)的無奈,也有對人生的前
路的彷徨。它們淤積在心中,頂多也是疊如山峰的無奈,一輪月的渲染,一切便不同了。“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科舉考試中,張繼落榜了,倒睡在歸家途中的客船上,面對漆黑的夜和剛剛沉下去的
又像在逃避的月,他輾轉(zhuǎn)難眠,盡管四周非常安靜,唯有江楓、漁火而已。興許,月也不忍見到這么頹廢的
張繼,暗自傷嘆。夜深了,月更沉默了,只聽得寒山寺里鐘聲一波一波傳入耳鼓,像敲打著詩人脆弱的心。
沒有了輝煌的未來,沒有了自豪的壯氣,躺下的志氣也被黑夜吞噬了。這深刻的失落,這銘心的萬分感慨,
都由這孤月翻出了新意。
但明月不僅是情的象征,還是美的化身,明月代表著優(yōu)美。“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詞人以月喻
江南女子的美,收到人與月交輝的效果。明月還象征著偉大崇高的人格。李白在“明月不歸沈碧海,白云愁
色滿蒼梧”中,即以明月代指友人,稱贊友人品行的高潔。
而明月作為一種永恒的事物,在懷古詩詞里,更與人生的短暫形成鮮明對比。“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
還過女墻來”,發(fā)散著思古之幽情。這方面的代表作當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表達出對生命、青春和
美好年華的珍惜,境界開闊。月是中心,最后以月落作結(jié),抒發(fā)了“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
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的人生感慨。聞一多稱贊它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微涼的風吹醒了我的思緒,我回過神來,撩開窗簾,那如水的月光一如既往的柔和,金色的圓月也一如
既往的寧靜,我深深的望了一眼,這月似乎又與平常不一樣,它寄托了多少情思,承載了多少文人墨客太多
的希望,或許,只有它自己知道。
3、唐詩宋詞中的愛情 七(1)班 許辰銘
“聽弦斷,斷那一世癡纏。墜花湮,湮沒一朝風漣。花若憐,落在誰的指尖。”唐宋,是我國古典詩歌發(fā)
展的全盛時期,唐詩與宋詞并稱為“雙絕”,都代表著一世文學之盛。直到至今,他們?nèi)栽谔找敝藗兊那?/p>
操,帶給我們很高的藝術(shù)享受。
唐 李商隱《無題》(晚唐著名詩人,婉約派,詩文音韻優(yōu)美,浪漫主義的色彩非常濃厚。)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靈犀是傳說角中有一條白
紋直通兩頭的犀牛稱為“靈犀”。詩人李商隱在這首詩中寫出了自己的愛情遭遇。他同愛人分處兩地,一個
在畫樓西,一個在桂堂東,不能相見,所以說“身無彩鳳雙飛翼”。也就是說無彩鳳的雙翼,不能比翼齊飛
。盡管不能相聚,但兩人的早已在一起,“心有靈犀一點通”即指此而言。這兩句詩已不限于愛情,用以比
喻兩人的心像靈犀一樣,是相通的。
宋·秦觀《鵲橋仙》(北宋文學家,蘇門四學子之一,長于詩文,詞名最盛。)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當劇中的甄嬛琴詞合一的念完這首詞,我不禁想到
了牛郎織女,這首詞借牛郎織女每年相會一次的神話傳說,歌頌了天長地久的忠貞愛情。他對她的深情猶如
天河里的水一樣溫柔纏綿,源遠流長,相會卻如此短暫恍如美夢稍縱即逝。但只要對愛情忠貞不渝,又何必
整天廝守在一起呢?這幾句千古名句雖透漏著淡淡的無奈,但無奈的背后,卻是一如既往的深情。
宋·蘇軾《江城子》 (北宋著名詞家,自號東坡居士,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
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十年來生
死相隔,兩相茫茫,彼此間一無所知。即使不曾時時刻刻縈心思念,但也是未曾一日忘懷。這首詞是蘇軾悼
念亡妻王弗而作,以深情的筆調(diào),抒發(fā)了他對亡妻的深切思念之情。都說才子是放蕩的,但蘇軾卻對一個不
出名的女子如此癡情,縱然她已離去十年,那又怎樣。詞中敘寫在一個惡夢纏身的夜里,回到了故鄉(xiāng),見到
了久別的妻子,激動的沒有話說,只能以淚洗面的場景,即真實又自然地表現(xiàn)了夫妻間至死不渝的恩愛之情
,以及生死相隔的悲涼之感。情真語摯,是千古悼亡詞中的絕唱。
別說古代的人都很呆板,他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細膩的筆觸,刻畫自己的感情。抿茶淡筆,絕代風華,素
衣翩然,誰人可知回憶卻已成風?篆字兩行,梨花微涼。這些真摯的情感,美好的意境,和諧的韻律,將會
永遠歌頌著這不朽的話題。
4、唐詩宋詞中的春天 七(1)班 黃欣怡
“春色滿園關(guān)不住,一支紅杏出墻來。”春天到了,一切美好的,向上的事物都是銳不可擋的在富有生命
的世界里,那又豈是圍墻能擋住的。詩意中透著春天,春天向詩人展示獨特魅力。
詩人筆下的春雨。在杜甫的《春夜喜雨》的詩中“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真是一篇喜悅心情的名
作。春天是萬物萌發(fā)生長的季節(jié),正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滋潤萬物,讓農(nóng)物有了溉汲,又從韓愈的《早
春呈水部十八員外》的詩中“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寫出初春小雨的特點,潤如酥,微妙表
達了人們送走嚴寒迎來早春的欣喜之情,勾勒了一幅絕妙的早春風景圖畫。春雨,在詩人的筆下有著朦朧的
美。
詩人筆下的春風。在王守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綠”字是詩人經(jīng)過多次推敲
決定的,春風吹過,看著明月,該有多少思緒念著親人故鄉(xiāng),本該越江回鄉(xiāng),可是又回不去。在白居易的《
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寫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無論烈火再猛,也無奈那
深藏地底的根須,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一旦春風再次光臨無垠的大地,又會是遍地青青的野草,一眼
望去,一片一片滿是的。春風,你在詩人筆下有柔和的美。
詩人筆下的春花。在白居易的《憶江南》的詩中“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風吹拂的滿
江綠水,就像青青的藍草一樣綠,綠得讓人癡情;晨光映照的岸邊紅花,比熊熊的火焰還要紅。如此形象的
比喻,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多么絢麗多彩,多么生機勃勃!在李煜的《虞美人》的詩中“春風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的不斷更替,人生多么美好。春花,你在詩人筆下有著艷麗的
美。
隨著時間的推移,四季的不停更換,有著不同的詩情畫意,春天是獨富詩情的,讓人沉醉其中無可自拔!
5、唐詩宋詞中的月亮 七(1)班 吳佳萱
前言:在同一輪明月的照耀下,唐、宋詩人用飽滿的熱情,刻畫出自己心中的月,他們最美好的情愫從
如月光般柔和的筆觸中灑下。月為何如此打動一批批唐宋詩人呢?以下是我的資料、分析、結(jié)論及感受:
一、我收集的資料
。1)唐代詩人李白曾這樣形容月亮——王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2)李商
隱也以詩抒情——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3)張若虛著墨于良辰美景——春江潮水連海平,海
上明月共潮生。(4)而詩圣杜甫則發(fā)出淡淡感慨——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5)大文豪蘇軾更自然地
傾吐心聲——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二、我的分析
讀完了唐宋詩人們行云流水般的詩句,同時也欣賞了一幅幅美輪美奐的月之圖景。唐宋詩人之所以能敘
述得如此自然和美妙,是因為他們對此賦予了足夠感情:
。1)是對月下美景的珍惜之情。以李商隱的《春江花月夜》為例,將月仿佛鑲嵌進了如夢如幻的夜晚,
織進美好的圖景,從而抒發(fā)了對皎白月光的足夠而無限的愛,無比珍惜這一刻,這應(yīng)是許多位詩人的共鳴。
(2)是在月亮身上寄寓鄉(xiāng)思。漂泊在外的詩人們往往會用筆來記下自己的心,但當詩寄給至親至愛時,
他們會對月傾訴,并把月作為使者,傳遞內(nèi)心的躍動,蕩漾在溶溶月色中。
。3)是宣泄著對天地人間的感慨。例如蘇軾在其代表作《水調(diào)歌頭》中,從觀月抒發(fā)了獨特的感嘆——
寄托了對現(xiàn)在的迷茫,對未來的無限向往。把月當成自己的益友,在月的陪伴下,酣暢淋漓地灑脫,成為千
古絕唱。這是詩的最高境界了。
三、我的結(jié)論
月亮給了詩人一片精神空間,馳騁在這片心靈凈地時,唐宋詩人們在月的身上寄托了對美景的贊美和對
時光的珍惜;寄托了對親人的思念;寄托了對天地人生的憤慨。飽含哲理地留下千百年來“贊月”的典范。
四、我的感受
月是承載著詩人無限夢想的橋梁,架起詩人們與月的距離。≡娙耸侨绱肆私馑、珍愛它。每個詩人
都有滄桑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目的看法和幻想,誰也不能束縛人們豐富的想象。多了解這些傳承千年的唐宋
詩詞的絕唱,我們便能找到一份飽含著美的象征……
6、唐詩宋詞中的月亮 七(1)班 李必億
唐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瑰寶,每當吟誦它們時,我們總會對它們真摯的情感、美好的意境所陶醉所
折服,告訴我們很多祖國的山川名勝,民族的風物習俗、人民的衷怨歡樂、歷史的興替變遷......但唐詩宋
詞中描述相當多的還有月亮。
唐詩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個人物就是李白和杜甫。詩仙李白的《靜夜思》“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和
《月下獨酌》“舉懷邀明月,對飲成三人”。表現(xiàn)出李白懷念故鄉(xiāng)和他的豪放灑脫,月亮把詩人帶進了寧靜
的夜晚,在月光下,他們思緒萬千,有時低頭思鄉(xiāng),有時舉杯獨酌,詩中的意境讓人陶醉。杜甫與李白截然
不同,他的詩委婉沉重,他《月夜憶舍弟》中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還有《一百五日夜對月》中的
“斫卻夜中桂,清光應(yīng)更多”月亮在杜甫筆下是那么的凄涼與沉重,使人有一種淡淡的思鄉(xiāng)之情。相比而言
,唐代的一位大詩人王維的《鳥鳴澗》“月出驚飛鳥,時鳴深澗中”在詩中,一幅月下山澗的幽靜 、安寧的
山水畫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可以感受到詩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在宋詞里,最著名的詞人當屬蘇軾和李清照了,他們也有描寫月亮的詞句,蘇軾是當時的一代文豪,他
的《水調(diào)歌頭》很多人耳熟能詳“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在詞中,表現(xiàn)出
他無法擺脫人間的煩惱與愁緒,從而收筆于“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這一千古流傳的詞句,李清照是婉
約派的詞人,在《一剪梅》中“燕字回時,月滿西樓”還算出名。辛棄疾也是一位偉大的詞人,他的《木蘭
花漫》里的“況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詞人們不就是以月亮的
變化來表達自己的心緒嗎?但傳唱度不廣,不是他作詞的代表。
我對唐詩宋詞了解不多,懂得不深,但卻知道古代的文人與月亮有著不解之緣,所以才會有這么多流傳千古
的詩句,讓人呤頌至今,受益扉淺。唐詩宋詞真是我國文化的兩顆璀璨的明珠!
7、唐詩宋詞中的花卉 七(1)班 余樂妍
自古以來,那或嬌柔或清麗或雍容的花卉便一直是詩人們筆下寫不厭的重要題材之一,單是宋詞中的詠
菊詞流傳至今的就有約89首之多,現(xiàn)在人們口頭傳誦的也有不少。
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以及冬天那一抹在嚴寒中開放的梅花……它們在唐詩宋詞中又有
什么特別的含義呢?又通常被詩人賦予什么樣的情感呢?
例如流傳最廣的崔護的《題都城南莊》中“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
依舊笑春風。”就表達了詩人重游故地,卻不見當年美貌少女的惆悵,而桃花所代指的正是那位美貌的少女
,因此可見,作者借桃花抒發(fā)了自己的相思之情。但是宋代詞人蕭泰來的《桃花》,“雨后桃花作片飛,風
前桃絮點人衣。春歸不用怨風雨,無雨無風春亦歸。”則表達了詞人希望珍惜春天大好時光的感情,對自然
景物的贊美,也寫出了詞人對時間匆匆的感慨。這里的桃花僅是單純的春天來臨,并無什么特殊的含義。
菊花詩和菊花詞最輝煌的朝代是宋朝,也許是宋朝特定的社會、政治、民俗特點,使宋詞成為兩宋王朝
的一顆翡翠明珠。辛棄疾在《沁園春》中寫道:“秋菊堪餐,春蘭可佩。”表達了辛棄疾狂放慷慨之外的溫
婉與悲涼,這里的菊花表達了辛棄疾與屈原志趣相投,感情相通,行為相同的思想。而陶淵明詩中的菊花,
則是他仕宦生活結(jié)束歸隱生活開始的標志,菊花也成為了陶淵明高風亮節(jié)的隱逸人格的象征,陶淵明在《飲
酒(其五)》云:“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是詞人對人性自由回歸的充分
肯定,這是生命得到安頓生發(fā)出來的安寧、欣慰。菊花在這里成為恬淡悠閑的田園生活的象征,這種平淡也
成為后代士人學者欽慕不已并孜孜以求的。由此可見,即使是相同的花在不同的意境中也有不同的含義,在
不同的詩人,不同的環(huán)境下又表達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唐詩宋詞中描寫花卉的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閃耀著光輝的一顆明珠,愿人們能永遠沐浴在這光輝下,銘
記住中國的古老詩詞文化并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