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人類作文1000字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有一句眾所周知的名言:“人是一株有思想的蘆葦”。你或許看到過諸如“人工智能代替人類”的故事,但事實上人工智能是不可能完全替代人類的,因為它和人類有著本質上的差別。
人類擁有完整的自我價值觀體系,可以依據(jù)這套體系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進而決定是否要做一件事。假如我們將一個起始點A和一個目標B同時交給人類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會毫不猶豫地從A出發(fā)前往B,而人類則會判斷B的性質之后再決定行動。對于人工智能而言,不論這個目標B是開個空調還是殺一個人,它都會去執(zhí)行。
哲學家希拉里·普特南在他的《理性,真理與歷史》中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思維假設,據(jù)說這個假設的起源之一是《莊子·齊物論》中莊周夢蝶的故事:這個叫做“缸中之腦”的思維悖論假設了一臺超級計算機,可以模擬外界一切的感官轉化為電信號輸入一個在神經末梢處被鏈接上電極的大腦,使得這個大腦“認為”自己是一個活著的“人”。在這種情況下,你到底能不能分清自己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一個被浸沒在培養(yǎng)液中插滿電極的大腦呢?
悖論之所以被稱為悖論,必然有其不合理之處。我們先暫且拋開人類技術是否能開發(fā)出如此發(fā)達的超級計算機的問題,人類的腦中存在著無法被人工智能所計算和替代的東西——心緒,也有人稱它為“人類的模糊意識”。
同情心就是模糊意識的一個典型代表。假如一個人在街上走,路邊有一個乞丐正咿咿呀呀訴說著自己的不幸,這個人很有可能因此給乞丐一些施舍;而若是人工智能走在街上——如果它可以的話——同樣是有乞丐在哭訴,人工智能就會徑直走過,不帶任何猶豫:因為它根本不知道“可憐”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情感。同樣的,正是因為每個人都擁有不盡相同的模糊意識,“人類意識共同體”才永遠無法誕生:即使是同一件事,處于不同的時間、空間、自然、感情環(huán)境中,人類對此持有的模糊意識都是不同的——這可不是簡簡單單的幾支電極可以模擬的。
人工智能與人類還有一個重大的區(qū)別:我們再次引用上文的例子,將起始點A和目標B同時給予一個人和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所生成的思維圖像是一根過A、B兩點的線段,而人類的思維圖像卻是過A、B的一條直線。數(shù)學知識告訴我們,線段有起點有終點,而直線則是沿著坐標軸的方向無限延伸的,這就代表了人類和人工智能思維方式的不同。沒有一個人可以預言下一秒會發(fā)生什么,但同時也沒有人知道人類究竟會前瞻后矚到什么程度試圖去預言未來。
我的一位物理老師說,其實所有的科學都是由古代哲學衍生而來,只是這些哲學家們后來分別專注于不同的領域:有些專注于研究物體運動的規(guī)律成了物理學家,有些專注于研究植物體成了植物學家,有些專注于研究動物和人類成了生物學家或醫(yī)學家……在我看來,這種觀點的正確性,正是在于人類不同于人工智能,他們會從一個領域像輻射一樣引申出許多不同的領域——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可以取代人類,那么世界上恐怕只剩下了一群除了談天說地什么也不會的“哲學家”了。
蘋果公司總裁庫克說到:“我不擔心人工智能會讓計算機像人類一樣思考,我更擔心人類像計算機一樣思考,失去了價值觀和同情心,罔顧后果。”他為“什么才是人類”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恰當?shù)拇鸢福?/p>
能夠以自身價值觀做出價值選擇、擁有諸如“同情”一樣的模糊意識、前瞻后矚地設想事件可能性的生物,才叫做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