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以“墻”為話題的作文2篇
XX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題目:
以“墻”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字數(shù)不少于600字。
1
說“墻” 左曉春
顧名思義,墻就是磚、石、土等筑成的屏障或外圍。墻大致可以分為:壁墻、院墻、城墻、長城四大類。
壁墻存在于樓、房、廟宇等建筑物。壁墻不僅可以遮風擋雨,還可以遮擋視線,有隔絕外界,形成內室的作用;另外,墻體對建筑物頂部還有支撐作用。
院墻,是住戶的外圍墻體。院墻不僅可以防止外人隨意進入,院墻還起標志作用,院墻以內屬于私人領地。在院內,主人可以隨意支配,或種些蔬菜、或栽花種草、或養(yǎng)殖家禽家畜。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晏殊的“小園香徑獨徘徊”寫的就是這一種優(yōu)雅恬靜的庭院生活。
自古以來,院墻隔不斷鄰里的友情。趴著墻頭拉會兒家常,彼此之間送過一句關心的問候,在前些年還是很尋常的事情。如今,城市化加快了,很多人住進了樓房,雖然沒有了院墻的隔離,卻互不認識,少了交流和來往,彼此之間又在心里筑起了一道心墻,防范意識加強了,缺少了友情和誠信。
最大的院墻當是皇宮的宮墻,不過,就宮墻的結構和作用來講,它應屬于城墻類型。
城墻,是古代戰(zhàn)爭的防御體系。由石頭和青磚砌成城墻,內外兩層之間由厚厚的土堆積而成,頂端由城樓、跑道、垛口等組成。墻外又有護城河、鹿角丫杈、吊橋等防御體系。古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說法,就是指的城墻等防御體系在城防中的巨大作用。在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在影視節(jié)目中,領略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里,攻城之艱難。
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時代,城墻不再是城市防御體系的重要因素了,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古城墻或作為歷史遺跡,或消失于城建之中,代之而來的是一道道環(huán)城公路。
長城是我國最宏偉的建筑。最早修建于秦朝,后代王朝幾經修復,現(xiàn)在我們能看到的是明代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綿延上萬里。浩大的歷史工程,曾給勞動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孟姜女哭到長城的傳說就是其中一例證!扒脊芎雾氃箺盍,春風不度玉門關”歷代統(tǒng)治者根本不體恤戍邊將士;“夜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燕然未勒歸無計”可見戍邊將士思鄉(xiāng)之苦;“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人征戰(zhàn)幾人回”也可見戰(zhàn)爭之殘酷。但是,長城在抵御外來侵略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在上個世紀30年代,二十九軍在宋哲元將軍的領導下,憑借長城有利地形取得了長城抗戰(zhàn)的偉大勝利。直至今天,人們登上長城,當年二十九軍將士唱響的《大刀進行曲》仿佛還回蕩在人們的耳邊。如今,長城作為中華民族偉大的象征,吸引著無數(shù)中外游客旅游觀光。
在今天,我們更需要重新審視“墻”的變遷。
文體:說明文
字數(shù):992
2、“墻”的變遷 左曉春
第一幕
時間:二十萬年前
地點:北京周口店一個山洞
人物:一群原始人
事件:夜晚,一群赤身裸體的原始人,正在吃晚餐。壯年男人把最好的肉分給老人、孩子和婦女,他們啃著骨頭,咀嚼著樹葉。突然,一群野獸襲來,男人們抄起木棒,拾起石頭,筑起一道人墻,把野獸擋在洞外……
第二幕
時間:明代
地點:一個小村鎮(zhèn)
人物:幾戶村民和幾個強盜
事件:一天夜晚,幾個強盜拿著兇器翻墻而入,嚇得村民不敢做聲。強盜把幾家都翻了個底朝上,搶走了所有的值錢的東西。
強盜走后,鄰居之間相互安慰著……
畫外音:人們多么希望有一堵能夠擋住強盜的墻。
第三幕
時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
地點:某縣一個自然村
人物:孩子、女人和鄰居
事件:“嬸嬸好!”小男孩隔著矮墻,嘴甜甜地叫著。
“好啊,小聰來嘗嘗芒果!”
“小聰,讓嬸嬸自己留著吃吧!迸瞬缓靡馑嫉卣f。
“還有呢,讓孩子嘗嘗吧!编従訄猿终f。
“大侄女孩來了?”女人問。
“嗯,剛回來,就又去看同學了!
“你女兒真有出息,都讀研究生了。”
“你家小聰也錯不了,看,多聰明。
……
第四幕
時間:當代
地點:一座樓的單元電梯里
人物:幾戶居民
事件:幾個人同乘電梯上樓,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澳阗F姓?在哪個單位工作?”另外幾個人同時看了看問話者,誰也不做聲。問話者也開始沉默了,似乎感覺到自己不該問,人們已經在心里筑起了防范的心墻。
結束語
原始社會沒有墻,可人與人之間有真情,有友愛。
有墻存在的時候,墻卻隔不斷人間的親情和友情。
當代,住樓房的人們離得近了,只有一墻坯之隔,可人們自己卻筑起了一道厚厚的心墻,把人與人的親情、友愛和誠信隔在墻外。
字數(shù):665
文體:劇本
作文(50分)
只愿意要得到,哪怕點滴,也要斤斤計較,挖空心思,去爭去搶,只要得到,就會喜極欲狂;就拍失去,一旦失去,哪怕是丁點,也會悶悶不樂,甚至或大發(fā)雷霆,或又哭又鬧。一段難忘的收獲,一份痛心的失去,都會在每個人心靈上留下漣漪,其實,得失是難免的,收獲不在乎多少,在乎感知,在乎呵護;失去也并不那么可悲,關鍵在于你怎樣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