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初中優(yōu)秀作文1200字
解決閱讀與寫作脫離的策略之一就是寫讀后感,讀后感也是學生表達真正的自己一種形式。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有關讀后感的初中作文,僅供閱讀!
《第七天》讀后感
這是一個比《活著》更艱難的故事,一個比《兄弟》更絕望的故事。
一開始獲悉余華新書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時候,我想到的是圣經里面的創(chuàng)世七天,看完整本書后,才發(fā)現(xiàn)這個名字企圖在吻合中國傳統(tǒng)的“頭七”,雖然書的前面寫著了《舊約創(chuàng)世紀》的句子。書的內容看似很荒誕:寫的是一個死去的靈魂在七天里的見聞和回憶。
《第七天》仍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溫馨又揪心的愛情,分等級的殯儀館,養(yǎng)父子感人至深的親情,劉梅等鼠族的辛酸,冤假錯案……楊飛的這些經歷在就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我們周圍最常見的人或事,還有每天被新聞包裹的世界和那些可見的與不可見的生活。余華用一種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穿梭于生和死這兩個極致的世界,批判審視著現(xiàn)實,給讀者最殘酷和最溫暖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活著》是八十年代父輩們的生活,那《第七天》就是這個年代正在奮斗著的一代人的世界。楊飛等人是這個時代最具代表的面孔,與世無爭隨遇而安,兢兢業(yè)業(yè)買房結婚然后相濡以沫努力過著平凡人的生活……
小說文風很緊湊,快速有力,不點綴不渲染,有一種死亡般的寒冷和壓抑,把人逼到角落里,堵著喘不出氣。活著的世界里充滿了艱辛,死亡卻只是絕望的開始。殯儀館里,沙發(fā)坐的貴賓區(qū)穿的都是工藝極致的蠶絲壽衣,每個都在兩萬元以上;骨灰盒都是大葉紫檀,每個都在六萬元以上,刻著富麗堂皇的圖案。而塑料椅子的普通區(qū),卻會有人因為在同一家店買同樣的壽衣比別人貴了50塊而唉聲嘆氣。當然,還有沒有壽衣沒有骨灰盒沒有凈身沒有化妝的人……
然而作者意圖并不在這里,余華喜歡在絕望中給人留著希望,這本書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jié)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里走來走去。這就是死無葬生之地,在這里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這里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構建出來的暖巢,于殘酷現(xiàn)實里流露真實的人性溫暖。“死無葬身之地”為現(xiàn)實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個烏托邦,用荒誕的變形記演繹出一種底層世界的冷暖人生。
說一些題外話。
余華被譽為當代最具苦難意識的作家,其實不管是《活著》、《兄弟》,還是《第七天》,都很好地踐行著這一點?吹接腥伺杏嗳A,說這三本書是在走下坡路,我不敢茍同。一個作家的風格總是在改變嘛,我看書從來不刻意去把它和其他的進行比較。喜歡一個人,就會為他改變,比如我喜歡韓寒,喜歡他青澀懵懂的《三重門》,也喜歡他現(xiàn)在放蕩不羈的批判。另外,感覺這種苦難的書看起來好艱難,網上看到有人看的飆淚,我發(fā)現(xiàn)我很難做到,可能看一些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什么的還有可能,但是這些苦難的,真心是沒有經歷多少,理解起來總是有種情感上的隔閡,只能將自己進行各種不透徹的代入。我也不知道現(xiàn)在這種狀態(tài)對不對,不是以一種近乎病態(tài)的苦難悲觀來看待問題,就是以一種異常天真格格不入的不在乎心態(tài)來對待。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
我對阿富汗以及周邊連年征戰(zhàn)的國家和他們的歷史毫無興趣,對我而言,那里的人民是可憐的,那里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當《追風箏的人》這個故事一點一點展現(xiàn)在我面前的時候,我并沒準備好接受一個平靜的,也曾春暖花開,羊肉串香飄整條街的畫面,更沒想到那里的孩子也可以無憂無慮的追逐風箏。
所以當身為少爺?shù)陌⒚谞柡退钠腿斯G橥肿愕漠嬅嬉怀霈F(xiàn),所有讀者不禁感嘆,友誼是那么充滿力量,干凈而持久的。他們總是并肩而行,每當阿米爾被人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義無反顧的站出來保護,我看見他們之間有一道友誼的光芒在閃耀。
當阿米爾問哈桑為什么確定自己一定會知道被切斷繩線的風箏的掉落地的時候,哈?隙ǖ膶Π⒚谞栒f,我就是知道,然后反問,我什么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么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發(fā)誓,為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為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后又說,但是你又怎么能忍心讓我啃爛泥。所以讀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潮濕的童年印象,總是和自己最親密的伙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發(fā)誓為對方,甘愿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著笑臉對阿米爾說的那樣:為你,千千萬萬遍。
然而事實上卻是這樣的:他是主人,他是仆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簽所分隔開來,盡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盡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無論是平凡的阿米爾和哈桑,還是高高在上的查希爾國王或者卡爾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會為他們預定的座位——阿米爾不再是阿米爾,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們必須戴上社會分給他們的面具。
我們少年的時候,總是意氣風發(fā),三五結伴,促膝長談。那是在我們其樂融融的環(huán)境中構建的虛擬場景,然而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在微弱的友誼遇到挑戰(zhàn)的時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綻,友誼的橋梁必然坍塌。
于是當阿米爾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負甚至猥褻的時候,他選擇沉默和逃避;與此同時,哈桑卻為了阿米爾的風箏堅定不動搖的和對手較量,對手殘忍的揭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主仆關系,哈桑大聲反駁說兩個人是朋友。躲在角落里不敢出現(xiàn)的阿米爾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一點激勵也沒有絲毫感動,他心底里的怯懦終于將他的靈魂吞噬,于是悲劇發(fā)生。
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在寫作中有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為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并且理解在這種環(huán)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這使得整本小說有了37度2的體溫,甚至能聽到書頁里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開。然后奔騰或是嗚咽,越過急灘,沖出峽谷,最后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這樣的問題,《追風箏的人》也還是一本出色的小說。主和仆、貴族和賤民、朋友和兄弟,歷史和現(xiàn)實,種種轉變都被刻畫得生動而細膩。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見人生和人性的復雜。
誰敢真的站出來舉起右手發(fā)誓,我從來沒有辜負過任何一段純粹的友誼,誰敢真的抬頭挺胸說自己對朋友忠心不二。
我們總是太自信,對友誼誤解,對自己的愛誤解,對不可能的事信以為真。
《最好的時光在路上》讀后感
常?吹接腥苏f,旅行的意義是逃離,逃離的不是一座城,而是一段記憶。但是我覺得,旅行的意義是找尋,找尋的不是別人,而是遺失的自己。所以當看作者到說:“旅行,修行,都是找自己,都是像內心深處的遠游。”特別有一種久違了的親切感。
旅行和閱讀,是自己最大的兩個愛好。這一年也讀了很多關于旅行的書籍,但是真正被感動和喜歡的其實很少,似乎在托尼?惠勒夫婦的《當我們旅行》和菊開那夜的《像嬉皮那樣晃蕩行走》之后,再也沒有遇到讓我“一見鐘情”的旅行書了。然而在這個歲末,當這本《最好的時光在路上》拿在手,翻開書看到那些照片,一下就被深深的震撼了,再去讀那些文字,心底只有一個聲音:這就是我要的旅行書。它不是指南,更不是攻略,只是一個旅行者用鏡頭和文字記錄下的最真實的心情。
我一直堅持,閱讀是件很私人的事,全憑個人的感覺和喜好。而對于一個喜歡旅行的人來說,選擇旅行書籍一定更為挑剔,因為更加講究一種“共鳴”。世上那么那么多人在旅行,又有那么多人把自己的旅行經歷寫成書,可是卻只有那么幾個人是真正打動你的,因為只有他們跟你處于同一“頻率”。一張照片,一行文字,一聲抱怨……都能讓你感覺,你們是相似的旅人。
郭子鷹作為自由攝影師,攝影的功力自然毋容置疑,書中的每一張照片幾乎都可以做成明信片(隨書附贈的明信片就是其中的一張照片)。難能可貴的是他的文字功底,可能是看了太多流水賬般的游記,所以讀到這些文字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就如作者的取景一樣,獨特而有韻味。這本書深得我心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作者對旅行目的地的選取。從蒲甘到吳哥,從喀拉拉到斯里蘭卡,去土耳其坐熱球,到東京賞彼岸花,去巴倫西亞參加法雅節(jié),到意大利觀活火山……每一段路,都是不走尋常路的旅程;每一個故事,是最平常的凡人凡事。
每次旅行歸來最大的感觸就是,雖然我們是為了某處的景而出發(fā)的,可是最后在我們的記憶里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卻往往是這一路上遇到的人。那些旅行途中遇到的陌生人,不經意間在我們的人生旅途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甚至因為那些人,改變了我們對一個地方的印象。作者在這本書里用了最多筆墨書寫的,也都是旅途中的人。正如他說的,旅途中遇到的人,他們在與你航跡交錯的瞬間,改變、點化、充盈了你的人生。
我常常說,旅行是會上癮的;蛟S是因為已經成了習慣。一個人的旅程雖然孤獨,卻也是最能發(fā)現(xiàn)自我的旅程。所以我非常同意作者的話:“好的旅行應該是孤獨的,孤獨的旅行能讓人有更多的機會單獨面對自己,向更遠的遠方,也向自己內心的更深處出發(fā)。”或許只有這樣,才能在某個不經意的時刻,在某個未知的地方,遇到那個更好的自己。
在路上的時光,總是那么美好,那些平時生活里被我們忽視了的,遺忘了的,都慢慢浮現(xiàn)出來,坐在路邊的咖啡館悠悠地喝一杯咖啡,路人就是最好的風景,這樣的幸福也只有在路上的時候才能體會?吹降哪切┚埃龅降哪切┤,做過的那些事,都是為我們遇到那個最好的自己做的準備。如果你覺得累了,倦了,煩了,乏了,那么就上路吧。那個更好的自己,就在某處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