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冊第四單元作文:走近父親的秦腔
父親愛唱秦腔,常扮演老生的角色。每到新年,他總要在村里的戲臺上唱上個三本五折,七天八晚。小時候的我并不知道秦腔是什么,然而就是喜歡聽那有板有眼的調(diào)子,覺得如同那時常愛吃的酸杏一樣有味。于是,每到新年,就盼秦腔;每到秦腔演出時,則看得廢寢忘食,毫無倦意。
俗話說:知子莫如父。父親對我癡迷秦腔的言行表示反對。他說什么“唱戲是下賤人的職業(yè),學好了也無用處”啦,什么“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啦。我聽了似懂非懂,嘴里雖然答應(yīng)著,心里卻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然而我畢竟聽從了父親的話,被父親送到了學校。日子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流過,秦腔的影子離我越來越遠。父親那寬厚結(jié)實的胸背遮住了我透視他心靈的眼睛,當我聽他唱那一折折聲情并茂的秦腔時,也體味不出他那復雜的思想感情。
人生如戲,轉(zhuǎn)眼間已演了幾折,當我戴著中學生校徽從無知逐漸走向成熟時,我才漸漸從心靈上走近父親。雖然他的“唱戲是下賤人的職業(yè)”的觀點帶著濃厚的封建思想,雖然我對沒能學唱味道醇厚、令人蕩氣回腸的秦腔感到遺憾,但我還是很感激他。是父親讓我學到了知識,走近他的秦腔。那一聲聲時而悲壯,時而婉約,時而蒼涼的調(diào)子無不代表著他的思想感情,也從側(cè)面反映了世事盛衰、人生百味。秦腔已成為父親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秦腔寄寓著他全部的情懷。高興的時候,他會在火炕上一邊品茶一邊唱;憂悶的時候,他也會唱上幾句。父親的一些性格特點在唱戲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記得在臺上演出時,別的演員都不愿演不光彩的角色,可父親卻很樂意,他認為演這些角色更有教育意義。有人說他太固執(zhí),他卻笑道:“唱戲的,何必當真呢?”父親也挺有責任感,同臺演員在演出時卡了殼忘了臺詞,他就及時小聲告訴對方。他說不能蒙混過關(guān),讓臺下的觀眾笑話,有的觀眾不懂,可他們中也有行家哩。村里有個老阿婆,一生無依無靠,孤獨凄慘,平日里就愛聽秦腔,父親知道這個情況后,一有空就去給她唱。每當秦腔從老阿婆的屋里傳出時,村里就有人說:“聽,戲癮犯了又沒處唱了!笨晌抑,那一聲聲的秦腔寄托著父親對老阿婆的安慰和同情,村里人哪知他的內(nèi)心呢!
走近父親,走近他的秦腔,我細細聆聽著,我深深思考著。
全國許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劇中,可謂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每個地方的戲曲,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風情,如昆曲的典雅精致,粵西的輕柔玩轉(zhuǎn),可以說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戲曲。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民族文化的寶貝——吸取天地之中,去感受他撥打的內(nèi)涵,去品味它悠長的韻味吧。
我國的戲曲,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據(jù)統(tǒng)計,全國現(xiàn)有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tǒng)劇目數(shù)以萬計。很多劇中,都有其獨特的演變過程。如大家都知道的京劇,就是由安徽的徽調(diào)和湖北的漢調(diào)及昆曲、秦腔糅合發(fā)展而來的;東北的吉劇,是由民間說唱藝術(shù)二人轉(zhuǎn)衍化而來的。
中國的戲曲和西方戲劇不同,他有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念和表演體系。比如我們經(jīng)常在洗禮看見的大花臉,那就是戲曲中的一個行當。戲曲劇種人物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行當來充任。表演上也具有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協(xié)議特點,比如用幾個龍?zhí)妆硌菥痛砬к娙f馬,舞臺上開門關(guān)門等也往往用虛擬的動作來表下。
中國的戲曲,真是幾天幾夜也說不完。
“戲曲”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詞,只是一個上代人愛看的節(jié)目,遠遠不及現(xiàn)代的動畫片,所以我從來沒有看過,根本不了解“戲曲”的所有相關(guān)資料。
“戲曲”這個詞突然變新鮮了,我真想回到從前,看那古代的戲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