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的端午節(jié)作文600字
每年的農(nóng)歷5月5日為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重五節(jié),它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端午節(jié)這天,奶奶買回艾草和粽葉,把幾株艾草掛在門頭上。我很好奇,便查閱了資料。原來端午是入夏后的第一個節(jié)日,氣溫上升,真是疾病多發(fā)和蚊蟲多的時期,由于它們特殊的香味可以用來驅(qū)病、防蚊、避邪,所以在門口掛上艾草和菖蒲,就像貼上一道靈符,可以趨利避害。
包粽子是端午節(jié)必不可少的活動,一大早我們?nèi)揖兔钇饋,媽媽把粽葉、泡好的糯米,調(diào)好的餡兒準(zhǔn)備好。我見了,急忙洗好手,擼起袖子,想學(xué)包粽子。
媽媽一邊示范,一邊給我講解。首先把粽葉的一頭卷成一個圓錐形,放上糯米。吃甜的,放入紅棗泥、紅豆、豆沙等配料;吃咸的,加入五花肉、板栗、蛋黃等配料。然后,將粽葉的另一端慢慢的卷起來,一直把棕葉尾巴全部合攏,用大拇指按住,再一折,最后用棉線從粽子底部十字形都捆起來,只要不散開就行了。
我知道了包粽子的要領(lǐng),就開始學(xué)著包。我跟著奶奶和媽媽一步一步的包。眼看快要成功了,我沾沾自喜。沒想到的是,還沒等我捆好,粽子就掉到地上散開了。“怎么在奶奶手里聽話的粽子,到了我手上就變成了淘氣包呢?”我嘟囔著說。媽媽耐心地對我說:“沒事兒,慢慢來。”媽媽的話讓我有了信心,果然,這次包的粽子雖然奇形怪狀,可是沒有散。我一邊包著粽子,一邊聽媽媽給我講著《屈原抱石投汨羅江》的故事。
不知不覺,一個個小粽子包好了,該煮了。“撲通,撲通”,粽子們一個接一個的“跳”下了水,仿佛游泳健將似的。不一會兒,從鍋里散發(fā)出陣陣清香。過了大約半個小時,粽子終于煮好了。剝開粽葉,露出它白白胖胖的“身子”。看著自己的“杰作”,心里有種說不出的甜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