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花志果》讀書筆記
讀完《坐花志果》,感觸頗多。
放眼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確實有很多人心懷善念,常常愿意周濟(jì)窮困,甚至救人于水火之中。然而行善之時,并未真正做到心甘情愿和不求回報,甚至要告訴別人:“這是我拿來送你的。”事后還時常記掛于心,遇到自己幫助過的人,心中徒然升起居功自傲之氣,甚至埋怨對方不懂感恩。更有甚者,有人行善是為了博得眾人好評,贏得一個“大好人”的英名,做了一點點好事就大肆宣傳,奔走相告,唯恐天下有一人不知。凡此種種,雖然也曾傾囊行善,卻因心地不凈,并未做到圓滿。王甲行善,贈送十金雖然不多,卻是心甘情愿和不求回報,甚至不讓對方知道,事后也不居功自傲,還把功勞歸于別人。冥冥之中積累了大陰德,上天對他的回報自然也就豐厚。行善布施,應(yīng)有王甲這樣的胸懷,前不見布施的自己,中不見布施的財物,后不見被幫助的人,如白云飄過晴空,雖曾給人以美感,卻毫無染著,不留痕跡。正如《金剛經(jīng)》所云:“菩薩無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讀這本書,不得不驚嘆汪道鼎先生著作此書用心良苦,其對善惡因果的理解,對蕓蕓眾生的諄諄勸誡,都集中在“坐花志果”四個字當(dāng)中,坐擁鮮花,收獲碩果,隱喻在背后的卻是默默耕耘。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萬事萬物無一例外皆是錯綜復(fù)雜的因果報應(yīng)。佛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我們的心地原本空無一物,善惡皆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