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生死場》讀后感500字5篇
小說講的是一個鄉(xiāng)下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guān)于《生死場》讀后感500字5篇,歡迎借鑒參考。
《生死場》讀后感500字一
當(dāng)今中國已是聯(lián)合國的幾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wù)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六十年,卻是一片混亂的景象。
那時候,快生孩子的女人和一條魚似的,趴在那里,等接生婆來接生。如果生下來是個死孩子,那么就直接放在火炕上燒了。
金枝還不像是個婦人,仍和個小女孩一般,不過肚子已經(jīng)膨脹起了,快做媽媽了。在她出嫁還不到四個月,就漸漸感到男人是炎涼的人類。更令人感到可怕的是,小日本鬼子把大肚子女人弄去破“紅槍會”。日本鬼子把女人肚子剖開帶著上陣,他們說紅槍會什么也不怕,就怕女人。
和文中的金枝相比,現(xiàn)在的我們要幸福多了,F(xiàn)在男女地位平等,女孩也可以上學(xué),可以自由的生活。女的有了地位,不像以前毫無地位,只能是“某某氏”,F(xiàn)在婦女頂起了半邊天,各行各業(yè)都涌現(xiàn)了出力拔萃的人才,連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也不乏女性。
作為一位女生,我想對祖國說聲:“感謝你,祖國”。是你讓我今天能自由的生活,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吸取知識,茁壯成長。我決定努力學(xué)習(xí),長大后報效祖國。
我深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shù)英雄用血汗換來的。在這里我想對這些英雄致以無限的敬意。
祖國,我沒能游歷名山大川,卻知道黃山的秀美、漓江的柔和,我不曾涉足天南海北,卻愛上南海的浩瀚、長城的巍峨……在你六十歲生日即將到來之時,我要大聲對你說:“生日快樂,愿你永遠繁榮富強。”
《生死場》讀后感500字二
蕭紅(1911·6、2—1942·1·22),原名張乃瑩,另有筆名悄吟,黑龍江呼蘭人。幼年喪母,在哈爾濱讀中學(xué),接觸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xué)。尤受魯迅、茅盾和美國作家辛克萊作品的影響。由于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離家出走,幾經(jīng)顛沛。1932年與蕭軍同居,兩人結(jié)識不少進步文人,參加過宣傳反滿抗日活動。1933年與蕭軍自費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fā)表了成名作《生死場》(開始用筆名蕭紅),螢聲文壇。
《生死場》描寫了“九·一八”事變前后,哈爾濱近郊的一個偏僻村莊發(fā)生的恩恩怨怨以及村民抗日的故事,字里行間描摹著中國人于生的堅強與死的掙扎。
魯迅先生評論“這自然還不過是略圖,敘事和寫景,勝于人物描寫,然而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jīng)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
也許是因為蕭紅是女性,從女性角度出發(fā)的緣故。生死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女子。她們沒有反抗的凄慘的命運,似乎也沒反抗的意念,仿佛生來就是男人的奴隸。那里的人,拼命的要活著卻無視別人的生命。就像月英的結(jié)局,結(jié)束于她男人給她弄來的磚上面,身體成了蛆蟲的家,與那些同他一樣命運凄苦的女人相伴,長眠荒山。
讀完該作品,雖說未能真真切切領(lǐng)悟文章真諦,但是對于生與死的意義有了些許的感悟:生死的界限,在于你是否存在。沒有生命是卑微的。活著,是我們最大的恩賜。我們活著,也應(yīng)該讓被人知道我們活著。如同生死場里的人那樣活著,沒有意義。
《生死場》讀后感500字三
初秋的夜晚,我重讀了蕭紅的《生死場》。做為呼蘭人讀蕭紅的書,說得上是一種最簡潔最直接的一種閱讀了。這樣一個夜里,涼爽而優(yōu)柔的微風(fēng),就像蕭紅的筆觸,從這悲喜的人生中,一陣陣地從窗外輕輕而過。蕭紅在序里說,這篇文字給“你們以堅強和掙扎的力氣”,而我,在這個閑散秋夜里,燈光下,任手指捻過一頁頁的無奈,也無法堅強著對她的文字無動于衷。
不知道為什么,今年的秋天,風(fēng)吹得令人抑郁,有一種說不出的抑郁。也許抑郁的不是蕭紅的文字,而是生與死的輕易和沉重。只是,她“以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魯迅語),用她的率性和敏感,用她的才情描繪著世間的悲歡,力透紙背……
是的,《生死場》浸透著舊中國“生”場的悲涼。
蕭紅為人們展示的是一幅舊中國東北農(nóng)村的風(fēng)俗畫,畫面中,貧苦無靠的農(nóng)民背向藍天,面朝黑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饑餓和疾病的煎熬,生存十分艱難。其中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個飽受磨難的婦人,她的第一個丈夫虐待她,拋棄了她和孩子,獨自跑進關(guān)內(nèi)去了。她為了生存,不得不嫁給第二個丈夫,這個丈夫卻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給第三個丈夫趙三?稍谒夏甑臅r候,兒子因為反抗官府,被槍斃了,她覺得生活無望,憤而自殺,就在將要埋葬的時候,她又活過來了。另一個貧農(nóng)家的少女金枝,只有十七歲,夢想著青春和幸福。她還沒有過門就懷了孕,受到母親和同村婦女們冷落和嘲諷。嫁過去之后,丈夫嫌她和剛出生的女兒拖累自己,竟把不滿一個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還有一個貧農(nóng)家的少婦月英,本來是村里最美麗、性情最溫和的婦女,因為患了癱病,成了丈夫的累贅,不給她飯吃,不給她水喝,后來死了。好慘啊!這幅畫中圈定的是呼蘭還是別的地方,可以不假思索,但這個“場”是舊中國地主的天堂,農(nóng)民的地獄。讀著這些人物,感悟畫面中的風(fēng)俗,思考著人物的命運,心頭涌出不盡的憂傷。也為蕭紅將自己堅強背后的敏感,嬴弱背后的率真,通過筆端將她對“人生荒涼感”與女性的悲劇巧妙地融為一體,由衷地贊嘆,我想這樣一種對人生痛楚的絕妙稀釋,讓我感到了“活著”的悲哀。
《生死場》也著墨于滿洲國“死”場的沉重。
小說中蕭紅為人們描繪了另一幅畫面。“九一八”事變后,宣稱“王道”的日本軍隊的鐵蹄,踏進了村莊、田野。日本旗代替了中國旗,日寇把東北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村莊里的親人被槍殺了,他們的鄰人被擄走了,連雞都搶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婦多起來了。往日靜穆的村莊,尸骸遍野,一片呻吟,這“死”場的恐懼撕裂著人們的心。于是這些受苦受難的農(nóng)民,他們白天看著宣稱“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組織起來。多災(zāi)多難的王婆倔強地站起來了,她在窗外給秘密團體站崗放哨。趙三成了義勇軍的秘密宣傳員,白天黑夜地走門串戶。東村的一個寡婦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義勇軍去了。就連那個膽小怕事、一輩子守著一只心愛的山羊過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別了老山羊,跟著頭領(lǐng)參加了義勇軍。人們宣誓的日子,氣氛很悲愴,那種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十分堅決。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蕭紅在心靈的一隅,生命貼近現(xiàn)實,以先覺者的悲涼筆觸抒寫人生苦難命運,詮釋生命的悲涼,讓我感到了“死去”的沉重。
欲織繁花為錦繡,已傷初霜過清秋。在中秋節(jié)未到來之前,做為家鄉(xiāng)人,我再次閱讀蕭紅的文章,算是對蕭紅的紀(jì)念。明年是蕭紅誕辰100周年,現(xiàn)在的蕭紅故居正在修繕、擴建,說明家鄉(xiāng)人沒有忘記蕭紅,蕭紅說自己“是《紅樓夢》里的人”,于是,只好“留著那半部‘紅樓’給別人寫去了……”我們都知道蕭紅是無法復(fù)制的。
《生死場》讀后感500字四
生死場這個名字好土啊!生和死每個人都有權(quán)利說,每個人也都在經(jīng)歷。為什么書名要叫生死場呢!漸漸的喜歡上了這句話:在鄉(xiāng)下,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忙著生,忙著死。
我會看這本書,純粹是和這本書有緣吧。過年回家,怕路上無聊,就用手機下了幾部電影。其中有一部電影就叫做黃金時代。湯唯主演的。我本不喜歡看這類電影,只是太無聊了。這部電影開頭看了好幾遍,每次都是看到一半看不下去了,又重新開始。有一次,終于把他看完了,感覺挺好,也喜歡上了蕭紅。喜歡這個名字,也喜歡這個人,更喜歡她灑脫不羈的性格。做自己喜歡的事,只想安靜的寫寫東西。也聽說了他的著作,生死場和呼蘭河轉(zhuǎn)。于是就想著過完年要去圖書館找來看看。
我來圖書館想著找呼蘭河傳看,生死場的名字我不喜歡,生死場給我的感覺是評論生死的,我就像,我的生死我自己做主,何必聽你評論。書不難找,很快就找到了這本書。一本書收入了兩部蕭紅的經(jīng)典,生死場、呼蘭河傳。就這樣我開始看生死場,看看在鄉(xiāng)下,人和動物是怎樣的忙著生,忙著死。
生死場大概的粗讀了一遍,感覺開頭有點難讀,枯燥。慢慢的融入了其中。小說講的是一個鄉(xiāng)下的故事。也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小時候在田地里或許是快樂的,小時候每天只有一個目標(biāo),就是快樂的玩耍。就像文中的平兒和羅圈腿一樣。直到文章看完,感覺自己一直是處于一種麻木的狀態(tài)。感覺在鄉(xiāng)下,人是那么的賤。平兒穿了他爹的大鞋出來玩,被王婆赤腳趕了回去。那是在寒冬,平兒凍傷了腳。還有小金枝被摔死。還有那個記不起名字的在床上等死,身上長蟲的婦人。不經(jīng)有想起那句話,在鄉(xiāng)下,人和動物一樣,忙著生,忙著死。
文章的最后講到了,日本民族的侵略戰(zhàn)爭。村民們自發(fā)的組織起來反抗?赡苁菑男〉酱笤陔娨暽下牭搅颂嗟目谷口號了,文章上的描述對我也沒有半點同情之心。感覺一切都是理所當(dāng)然的。日本人來了就應(yīng)該死人,什么的,日本人來了不干這些事就都白來了。可是,讀完了?戳唆斞笇懙暮笥,才猛地看到了,趙三的那句: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死也不當(dāng)亡國奴。要讓中國的國旗插在墳?zāi)股稀U鸷车,一個混日子的等死的人也會從心底發(fā)出這樣的呼聲。這或許就是中華民族每個人深入骨髓中的中國魂吧。
人和動物一樣,忙著生,忙著死。我現(xiàn)在是忙著生,還是忙著死!
《生死場》讀后感500字五
小說《生死場》是蕭紅的成名作。它描寫的是“九·一八”事變前后東北鄉(xiāng)村的生活。魯迅和胡風(fēng)分別為《生死場》的第一版寫了序言和后記。北方人民的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jīng)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魯迅我們才能夠真切地看見了被搶去的土地上的被討伐的人民,用了心的激動更緊地和他們擁合。——胡風(fēng)
《生死場》是一部浸透著“悲涼”的小說,這種悲涼來自于二十世紀(jì)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的災(zāi)難性和艱巨性,更來自于人們對現(xiàn)實的沉重的心里反應(yīng)。在黃土地里,貧苦無靠的農(nóng)民身受地主階級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黃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饑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連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變后,宣稱“王道”的日本軍隊的鐵蹄,踏進了這個小小的村莊。受著地主階級殘酷壓榨的廣大農(nóng)民身上,又直接地壓上了一座帝國主義的大山。親人被槍殺了,他們的鄰人被擄走了,連雞都搶得不剩一只了,村中的寡婦多起來了。就是這些受苦受難的農(nóng)民,他們白天看著宣稱王道的破旗,夜里秘密地組織起來。多災(zāi)多難的王婆倔強地站起來了,她在窗外給秘密團體站崗放哨。趙三成了義勇軍的秘密宣傳員,白天黑夜地走門串戶。東村的一個寡婦把孩子送回娘家投奔義勇軍去了。就連那個膽小怕事、一輩子守著一只心愛的山羊過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別了老山羊,跟著頭領(lǐng)參加了義勇軍。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愴的氣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戰(zhàn)到底的決心。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蕭紅在心靈的一隅,用生命貼近現(xiàn)實,以先覺者的悲涼筆觸抒寫人生苦難命運,展示人生的荒涼感。
《生死場》用了散文化的結(jié)構(gòu)章法,書中寫了季節(jié)的更換,年代的輪回,但時間的自然流轉(zhuǎn)卻沒有提供為情節(jié)發(fā)展所需的因果關(guān)系,因而,那里的生活只是一個個各自相對獨立的場景之間的空間組合。第一章麥場主要寫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寫金枝與成業(yè)的戀愛,第三章荒山寫月英的死和鐮刀會。整個小說沒有組織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它采用的是一種散點空間單元,并通過時間轉(zhuǎn)換的節(jié)奏把其連綴了起來。這種看似無組織的組織,無結(jié)構(gòu)的結(jié)構(gòu),正是中國散文美學(xué)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