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存高遠 務實進取
明代大學者王守仁曾說:“志不立,如無舵之舟,無銜之馬,飄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這就是說人若無“高遠志向”這一引力的牽導,就可能隨波逐流,無依無附,枉費生命。
志存高遠,生命才彰顯其存在的價值。正如馮夢龍詩云:“男兒不展凌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遠大的志向,崇高的理想,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釋放人的潛能,成就一番偉業(yè)。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青年毛澤東懷抱“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凌云壯志;魯迅棄醫(yī)從文,旨在喚醒國民麻木的靈魂;袁隆平高中畢業(yè),就確立了“我唯一的選擇就是成為一個農業(yè)科學家”的理想。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無不因其宏偉的抱負、執(zhí)著的理想,而指引著自己的人生航船向著壯麗的彼岸勇往直前,譜寫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輝煌篇章。
當一個生命個體把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作為畢生努力奮斗的目標,他生命的意義將重于泰山。而如果一個人活著,只是為一己私利而蠅營狗茍、見利忘義,那么他活著的價值就比鴻毛還輕,他們的劣行惡跡,將永遠刻在歷史的恥辱柱上。封建王朝歷代的暴君虐臣們,他們身居高位,醉生夢死,魚肉百姓,為所欲為,以此作為人生的唯一追求和樂趣。在這種志向的牽引下,結果是“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可以想見這些自高自大、自私自利者,會有怎樣的可悲下場?
高爾基說得好:“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就發(fā)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比耸巧鐣娜,只有當他把自己的志向定位在正確的坐標點上,他才能真正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服務社會,這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
謝覺哉曾說:“神圣的工作在每個人的日常事務里,理想的前途在于一點一滴做起。”高遠志向的成功實現,必須靠腳踏實地的進取。光有美麗的夢想,而不能付出辛勤的汗水,畏懼拼搏中的種種挫折,那么志向終將成為鏡花水月。物理學家、化學家居里夫人歷經幾萬次的提煉,處理了幾十噸瀝青礦散渣,才得到0.1克的鐳鹽,測定出它的原子量,證實鐳元素的存在。氣象學家竺可楨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野外實地觀測、調查,才終于寫成《物候學》等重要著作,成為中國現代物候學的開創(chuàng)者和推動者。任何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遠大志向的最終實現,無不奠基于涓滴細流般的身體力行的實踐。
青年人往往都是激情洋溢的理想主義者,有豪邁的誓言,有高尚的追求,但是也常常缺乏實干的態(tài)度、持之以恒的意志,而難免流于心高氣傲的浮躁,陷入志大才疏的怨艾。“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層之臺,起于壘土!敝挥悬c燃夢想的火炬,并以沉穩(wěn)、堅忍的意志,扎根于辛勞的實踐,才能抵達那奇麗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