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開冰封的漢字
近日,熱播的“漢字聽寫大會”激發(fā)了億萬人對冰封漢字的熱情,同時也引發(fā)了社會的關注。
“漢字聽寫大會”,初一聽,以為又是一個所謂旨在傳承漢字文化的無聊節(jié)目。偶然,我媽要我陪她看一個同類節(jié)目“漢字英雄”,當我懷著抵觸看了一輪比試后,就再沒打算離開了。12個媒體的編輯、播音員與一個初中生比試聽寫,竟敗的落花流水。印象最深的是聽寫“捫心自問”的捫字,現(xiàn)場四五名選手寫成了“扌悶”,還包括我,而初中選手寫對了。我不禁驚疑,這個詞在文章中、講話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怎么一直記錯了?才明白,我們恐怕看慣了宋體方正的“捫心自問”,把捫和心的印象攪在了一起,也少有書寫辨別過。不過這回也算是寫夠了。
回頭想想,這事很有意思,我怎么就提起興趣看這種節(jié)目了呢?可能是對小孩打敗大人的欽佩,對發(fā)現(xiàn)自身不足的舒心,對逆時代形式的新奇,反正不是源于對漢字文化的好奇,但看過了卻對漢字有了興趣,想去搜索更多有意思的生偏字詞。原來這類節(jié)目吸引人之處不在文化本身,卻能讓人看后對文化增加些許興致,作為漢字文化的廣告可謂成功。
不過這看似成功,也引來不少非議,認為有些字成為熱詞,有些字成為生偏字,是語言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看似順應時代發(fā)展,然而,應著信息時代的高效要求,常用文字圈會漸漸縮小,一些美詞便只能殘存于文字典籍難逃。《1984》中的極權政府便是通過抹殺“多余字詞”來控制人們思想的寬度和深度。所謂“多余字詞”便是日常很少運用,卻含意豐富、有所隱喻的字詞。信息時代當然不打算禁錮人的思想,但其對效率的追求卻有著同樣后果。守住常用字,坐等邊緣文字放涼,那最后只能踮著腳尖,面對冰川茫茫。最后剩下的漢字簡單實用,卻不一定精煉、有內(nèi)涵,這些便是生偏字的優(yōu)點。放縱的后果是可怕的,當然,并非所有人都打算放縱,僅憑現(xiàn)存文學力量便可保住現(xiàn)有的大半文字,但已經(jīng)放涼的呢?等待放涼是可怕的,反之,積極焐熱是有益的,概而言之。
焐熱有益,以節(jié)目為漢字作廣告也算成功,然而,停留在理論和一些表面功夫是不足的。畢竟腦白金廣告也能讓人看到無感,這一陣熱潮如果沒有實質(zhì)的支持也很快會涼下去。焐熱冰封的字詞也不是簡單的解凍軀體,甚至一股腦兒全炸開,引過路文人撿尸體,大掉書袋。真正想深入文化精髓,僅靠好逸惡勞的小變革是沒有意義的,若是疲于追趕時代步伐,恐怕也沒人想真正在這下功夫。
單就這一節(jié)目而言,僅吸引不少人注意到冰封漢字,去稍稍積累一些也算有意義,這是此形式下最大的功效。至于社會層面,恐怕也就如此了,待熱潮涼下,便無須知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