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
1
高三開學不久的一次作文課上,語文老師出了一個話題“感受高三”,讓我們寫篇文章。并補充說道,感覺自己已經(jīng)進入高三學習狀態(tài)的同學選擇《走進高三》,反之,則用《走近高三》。我自覺學習狀態(tài)不佳,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理由很簡單,因為前者易入題,且易入境。但易是相對的,難是絕對的。難就難在老師只喜歡學習成績好且思想上進常把報效祖國放在嘴邊的優(yōu)生,而我卻是一個十足的差生且在心情不好時會想當然地噴出一些低級下流的臟話。我知道這個習慣不好,有損于中學生的光輝形象,不利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但這個壞毛病卻總改不了,因為我的心情一直都不好。我怕我在作文時會一不小心一時走口――啊不!是一時走手寫出罵老師的話進而惹來老師的罵!拔覀兿M氖菍ξ磥頉]有什么希望,希望的是未來少給我們一些失望”。這是我在《走進高三》中“臭”手偶得的一句話,自認為很有文采。但可笑的是,我至今不理解“文采”到底是什么東西,只是覺得把兩個詞語顛過來倒過去組成一個句子看起來比較好玩讀起來比較過癮聽起來比較具有邏輯性,僅此而已。韓寒的文章是很有邏輯性的,前不久拜讀了他的《像少年啦飛馳》。與《三重門》相比,感覺其共性特點都是在玩文學,個性特點則由玩文字轉(zhuǎn)為了玩邏輯。我個人是很欣賞他的個性的,覺得他這個人很牛,保送上大學他都不去,沒上過大學還能一本正經(jīng)堂堂正正洋洋灑灑地大篇大段地描寫關于大學生的故事,且虛構(gòu)出來的人物與他一樣的牛。韓寒走了一步“塞翁失馬,焉知非!钡碾U棋,他算成功了一半,因為他出名了。但我至今也未搞懂他出名與出書的邏輯關系,也許是互為因果吧?!這個問題,與我寫題記時一樣,很迷惑。
2
我有一個兄弟,叫華子,與我一樣地玩世不恭。華子似乎具有美國人生活的頭腦――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美國人圓夢靠的是貸款,而他靠的是借錢,借朋友的錢。其實,華子挺仗義,每次借錢,到期就還。即使囊中羞澀,臉上也不會露出半點羞澀,他會積極地周轉(zhuǎn)資金,“借東墻補西墻”,讓我來幫他忙,然后我再去找別人幫我忙。華子借錢大部分都用來泡網(wǎng)吧,玩《傳奇》。最狂熱的時候,他曾連續(xù)5個晚上玩通宵,白天在教室里上課時偷偷地睡大覺。我說,華子你別這么墮落。華子說,差生勸差生等于白做功,你不墮落,干嘛上課時捧著小說。我說我看小說有助于語文學習,他說他練《傳奇》有利于數(shù)學推理。接著,我們就互相指著對方的鼻子笑罵,媽的,你詭辯!然后我們就是一陣狂笑,笑聲久久回蕩,笑得很瘋狂,但更多的是迷茫。華子除了晚上上網(wǎng),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和我在一起。他有時會旁若無“我”地發(fā)呆,眼神憂郁兼若有所思,一副很迷茫的樣子。一次,在一陣迷茫過后他突然轉(zhuǎn)過臉,認真地看著正在看他發(fā)呆而發(fā)呆的我,然后說,毛毛(我的外號),你說人活著到底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