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和熊掌可兼得
人的一生中,總免不了這樣的困惑:魚與熊掌,私利與大義,能否兼得?
悲哀的是,如今的社會似乎正把這道多選題變?yōu)闅埧岬膯芜x題,逼迫著人們?nèi)ミx擇!暗沟睦先司烤挂灰觥背蔀閿[在人們面前的一道“世紀難題”。于是許多憤世嫉俗者破口大罵物質(zhì)文明,稱其綁架了道德。
佛經(jīng)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帝釋天王為考驗薩波達王的仁慈心,化為大鷹獵食鴿子。鴿子躲到薩波達王身后請求庇護,不想傷害其他生靈的薩波達王欲割下自己的肉喂鷹,可直到他身上的肉快要割盡時,仍無法平衡在天平另一端的鴿子的質(zhì)量。最終,薩波達王的善心感動了帝釋天王,恢復(fù)了肉身。
這個故事與佛家普度眾生的忘我精神是契合的,宣揚的是無私助人的品質(zhì)。但是,無私助人,就要以舍棄自己為前提嗎?若是肉身無法恢復(fù),薩波達王的下場會是如何?只怕非但救不了鴿子,反而賠掉了自己的性命。
佛家追求眾生平等。既然眾生平等,那么“我”之私利,與他人之利,其實也是平等的。助人可以,但如果非要“舍己”,那對“我”不也是不公平嗎?不也背離了“眾生平等”的要義嗎?
俗語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連低級的草履蟲都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更何況高智商的人類!可為何人們對于“謀私利”如此排斥,甚至將其看成惡的標(biāo)志?也許,歷史的長河中出現(xiàn)了太多以權(quán)謀私、唯利是圖的丑惡嘴臉,使得人們不得不因噎廢食,提出“存天理,滅人欲”一說。但壓制人的天性也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的,其下場終逃不過被歷史淘汰。因此,我們既要追求自己的欲望的滿足,也要兼顧他人利益,做到公私兼顧。
這樣看來,魚和熊掌亦“應(yīng)”兼得。而如何做到二者兼得,正是考驗一個人智慧的時刻。
俗話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一個人要把自身放到社會集體中去,認真學(xué)習(xí)、努力工作,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社會才會不斷發(fā)展進步,而他個人,也同樣能獲得應(yīng)有的回報:應(yīng)有的薪酬、社會地位和尊敬。
我們看到許多事業(yè)成功的人士,比如李嘉誠、馬云,他們憑借自己的勤奮和智慧,獲得了事業(yè)上的成功,成其“私”;同時,他們也一直熱心于公益慈善事業(yè),用自己的努力幫助社會變得更好,這是“公”。
“成功人士”如此,對于普通人呢?以郭明義為例,他長達數(shù)十年的無私奉獻,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感動了無數(shù)人。而他自身,是不是全然“舍身”、一無所得?我不這樣看,他在一次次奉獻中,獲得精神上的幸福感、滿足感,獲得人們的尊崇,難道不是他的“得”?
富貴如李嘉誠,平凡如郭明義,各行各業(yè)形形色色的人,無不是在“公”和“私”二者的結(jié)合中找尋到自身的價值,活出精彩的。
魚和熊掌亦可兼得,你我都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