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1000字散文:落差
我曾經見過一個從差校轉入好校的學生在其老同學面前大談他現(xiàn)在所在學校何其好,言語間很帶了些西瀅先生與魯迅先生間那種‘陰險的暗示’,然而我覺得這些話不僅十分猥瑣,而且十分心酸。這讓我想到我一個在遠方打工春節(jié)回來的哥哥。在別人面前總大吹外面何其好,而沒人的時候,總是一個人神情憂郁的望著遠方抽煙。他為什么這樣,我大抵是知道的。這和那個學生有些相似的。
笛福先生在《魯濱孫漂流記》中說“一個人對未得到的不感到滿足是因為他對已得到的不感到滿足”。這話乍一聽有點道理,然而細細想來,其實不然。因為“不滿足”是針對“滿足”而言的,既對“已得到”的不感到“滿足”,又何來“未得到”之說呢?然而這種“已得到”和“未得到”的矛盾,如今已演變成一種叫做“變遷”的病。
其實人——特別是中國人——普遍都患有這種病。何謂“變遷病”?即一個人身處劣境時覺得“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一旦時來運轉咸魚翻身,居于“金殿”便立刻大放厥詞,將那狗窩大貶特貶,以示自己的高貴。如果除去意義,只重形式,這和海明威的冰山創(chuàng)作原理倒蠻像的!恫烁T》里說“人心有部真文章,都被殘編斷簡封固了;有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艷舞湮沒了!薄@便成了后話。
然而,悲哀就在里面。
如何悲哀?從“病人”的“病狀”即可看出。所“遷”之人,大多在“遷”之后表現(xiàn)出一副心里“變態(tài)”或生理“病態(tài)”的樣子。當然,“病人”自己是不知道的。所以,在不知不覺中天才變成白癡,閨女變成淫婦,良民變成強盜。這便是晏子所說的“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
那么,是什么導致患這種病呢?——虛榮心,且虛榮得敷淺。
虛榮心,每個人都有。項羽和劉邦見到秦始皇出游時,一個高喊“彼當取而代之”,一個感嘆“大丈夫理當如此”,艷羨之情溢于言表,虛榮之心依稀可見。但虛榮出了界線,就只能表現(xiàn)出敷淺。劉邦曾“落草”數(shù)次,但最后還是打敗項羽,成就霸業(yè)。而項羽最終只能自刎烏江,孰不知,項羽只要乘上那條船。完全可以卷土重來,這便是虛榮得敷淺的表現(xiàn)。朱光潛在《談讀詩與興趣的培養(yǎng)》中說“那些喜歡小說而不喜歡詩的人,大多只看到了小說中最敷淺的部分,那便是故事”。但生活便是一部由無數(shù)故事串成的小說,可見,我們都生活在敷淺里。我們生活敷淺里并不可恥,可恥的是我們自己也變得敷淺。邁克爾杰克遜曾自稱富豪,但如果讓其在“名島”大玩一月便可差不多讓其傾家蕩產,難道這能與富豪劃等號嗎?這便是虛榮得敷淺的表現(xiàn)。
可惜人——特別是中國人——中與虛榮敷淺沾邊的好比湯姆克魯絲的s聞一般層出不窮鋪天蓋地,而這些與“普通”有落差的人大多狗雄所見略同,賤人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