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死亡
我曾經(jīng)不止一次聽到過朋友提過死亡這個詞,這些朋友里有人到處求神拜佛,對死亡恐慌不已,戰(zhàn)戰(zhàn)兢兢,不允許別人在他們面前提一個死字,有人對死亡表示無所謂的態(tài)度,富貴在天,生死由命,能過一天算一天,有人不發(fā)表意見,干脆用行動用死亡來表示自己對死亡的理解等等。
可見人們對待死亡的態(tài)度五花八門,因人而異。我不想對人們對死亡的態(tài)度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我知道一切的理論在死亡面前只會是軟弱和無力。
如果有機會,你可以站在高樓上,看著太陽東升西落,月亮缺失陰虧,大街上的人們從清晨到黑夜,從昏黃到黑夜,不管他來自何方,不管她將走向何處,人們聚攏,人們分散,也不管人們?yōu)榱耸裁茨康模荷、名利、野心、夢想、愛情等等,沒有哪一雙腳步會永遠駐留。
人生好像一個巨大的站臺,我們只是在屬于自己的生命旅途中小憩了一會兒,不管你是否準備好沒有,是富貴還是窮苦,是默默無聞還是聞名暇耳,我們終將坐上死亡這趟不歸的公車。
萬能的主人―人類在死亡的面前只是一只力量弱小,或者說更本就沒有力量的螻蟻。
一個人不管是幸福的,還是苦難的,是在戰(zhàn)場上,還是在家中,死亡的陰影永遠伴隨著我們左右,死亡對每個人是公平的,沒有一個人的生命在死亡面前比另一個人的堅強,沒有一個人能充滿信心,很有把握地說:“我明天能看到嶄新的太陽。”
死亡不僅僅是名詞,更還是動詞。
沒有人知道死后是什么樣子,但我們從一出生,就每時每刻都在死亡,我們度過的人生,都是在向生命索取,而我們唯一要付出的就是死亡,你活著的時候就在為死亡作準備。
西塞羅說,探究哲理就是為死亡作思想準備。
其實,人類的一切智慧、學問、信仰和思考都在教我們?nèi)绾无D(zhuǎn)移對死亡的注意,如何不懼怕死亡。醫(yī)生用藥物延緩不可治愈的病人,佛教告訴人們極樂世界的存在,祖國的榮譽使人獻身死亡,愛情的力量可以藐視死亡。
從實際情況看,一只狗、一朵花、一本書、一輛車、一間房子在一些人的心靈的極其重要,而還有一些人更注重功名、財產(chǎn)、學識、地位,但在我看來這些東西比起對自己和別人的生命的珍惜和留戀是那樣的微不足道。
如果那一天死亡突然降臨,那么我們根本來不及害怕,可是憂慮、痛苦、淫欲和貪欲始終占據(jù)著我們的心靈,從而使我們自然而然把自己和別人的生命的終結(jié)看輕了。
老人對生命的眷戀遠遠勝過年輕人,孩子總希望自己趕快長大,老人總希望自己年輕,因為我們站在遠處看事物的時候總是小的,沒有到近處看得那么大,還以為那事物離我們還很遠呢?正如有病的人比無病的人總是對健康要求強烈,而無病的人對疾病的恐懼不大。
其實,青春的消逝,愛情的絕望和理想的破滅,又何嘗不是一種死亡,因為一具沒有靈魂的行尸走肉無疑是一種死亡,這甚至比生命枯竭而死更加可悲。
因此,糟踐或輕視別人生命的人,本身就是糟踐或輕視自己的生命,必將受到人們的唾棄和遺忘,熱愛別人生命的人,必將為世代所歌頌。
沒有任何原因使誰的生命比誰的生命高貴,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
對死亡的態(tài)度就是人們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
蘇格拉底平靜地把手中的毒藥一飲而盡,死只是一件對于他極其自然的事,他對死亡毫無畏懼,目無旁視。
一個將軍戰(zhàn)死沙場,死之前說:“這是對巨大痛苦的最好安慰,最好的寧息。”
畏懼死亡是正常的,當只要心里坦蕩,無所愧疚,那死亡就不可怕了。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說過:死亡是人生最后的挑戰(zhàn)。但有人輕易認為死亡是解決所有事情的唯一的辦法,因此有人受了一點挫折和委屈,就輕生自殺,我以為那只是懦弱和無知,最起碼是對自己生命不負責的人。
死亡和出生都是自然的產(chǎn)物,咋臨人世,你在哭,好像要將今生的痛苦和悲傷忘記,而你愛的人一直對你笑,似乎在歡迎你來到這個吵雜和無奈的世界;生命終結(jié),你在笑,似乎在嘲笑著那些吵雜和無奈的蕓蕓眾生,而愛你的人默默地背著你哭,仿佛害怕你聽見這個世界的痛苦和悲傷。
當腫瘤嚴重地威脅著人的生命,腫瘤給你帶來的無盡的痛苦是否還會讓你想逃離死亡,你甚至會祈禱死亡的來臨,不止止這些,一些時候人世間的苦難比死亡更殘酷更難忍。
我們活著都不怕,難道還會怕死亡嗎?
希臘神話中,當r戎被他的父親――掌管時間和生命的農(nóng)神薩圖恩告知永生的條件,他便放棄了永生。農(nóng)神說,假如不給人類規(guī)定壽命,讓他們永生不死,那他們會更難過,更痛苦。
追求長生不老是可笑的,為死亡而發(fā)愁是愚蠢的。
誰了解死亡,就了解了自己的心靈,誰懂得死亡不是件壞事,誰就會泰然自若的處理生活的任何事。
對死亡的理解就是對心靈自由的理解。
別把嚇人的東西當作力量,別把漂亮的東西當作善良,別把牢固的東西當作永恒,出賣心靈只是加速死亡。
人類是死亡的螻蟻,但你卻是自己生命的上帝,死亡將生命賜于你手,并將其定于期限。
生命不在于長短,在于它的質(zhì)量,而生命的好壞,全在于我們的手里。佛要我們四大皆空,西方人理解佛義,認為佛是要求我們改變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理解不同,一個是精神的,一個是物質(zhì)的,但歸結(jié)一點都是珍惜生命,享受生命。
死亡只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它跟我們出生一起誕生,并隨著我們的軀體的死亡而消失。沒有你的誕生就沒有你的死亡,沒有個體生命的終結(jié),怎么會有整體生命的延續(xù)。死與生有什么區(qū)別?古希臘哲人回答說:“都一樣。”
歡迎加入“天涯閣”文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