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劉邦
歷史老師常常說,評價一個歷史人物要從多個角度辯證的看待,就好比劉邦,在不同人的心里也許會有不同的評價。
劉邦,一個小小的泗水亭長,為什么能一步步走向漢高祖呢?那一定有他的過人之處,可為什么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人評價劉邦時總是貶過于褒呢?這一定也有他的不可取之處。
我們剛剛學(xué)了的鴻門宴和過去聽過的大風(fēng)歌,都朦朦朧朧的在我的心里留下了一個與常人不同的,有血有肉的劉邦。
深處時代的大熔爐中,前有陳勝吳廣,后有項羽項梁,為什么單單只有劉邦能夠做到攻打咸陽滅大秦,建立漢室王朝呢?這就昭示了劉邦的不同尋常。劉邦是泗水的亭長,更是一個斗字不識,酗酒粗魯?shù)睦匣旎臁鸨辞貢r他早已46歲高齡。就是這個看似毫無滅秦潛質(zhì)的小停航,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顯赫的漢室王朝。
劉邦雖然斗字不是,卻有著非凡的資質(zhì),別人的理論和勸告,他總能在第一時間弄清楚是什么意思。換句話說,劉邦就像一張白紙,贏得無數(shù)名家前來揮毫潑墨,而這些名家正是那一批又一批心甘情愿輔佐劉邦的張良、曹參、蕭何、韓信、酈食其等謀士。劉邦雖不懂軍事,但他有良好的悟性和資質(zhì),并且非常愿意聽從謀士的意見。于是,謀士們紛紛跟從劉邦。從另一個角度說,謀士們也是為了使自己的才能或是人生價值得以體現(xiàn),這是劉邦成功的又一原因。
除此之外,劉邦有很好的心態(tài),在處于對自己不利的條件下,他冷靜執(zhí)著,樂觀自信,從不想著失敗。這與陳勝吳廣“等死,死國可乎?”的自卑和項羽“此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的自負(fù)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他的自信是理智的,遵從時代大背景的。這是劉邦成功的又一大原因。
在各種因素中,劉邦被推到了歷史舞臺的前沿,最終稱王稱帝,有人說他老奸巨猾,有人說他勝之不武,但難道這不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嗎?相比劉邦和相遇而言,從一開始,劉邦就占據(jù)了上風(fēng)。而兵力的懸殊只是一種表象罷了。從鴻門宴中我們可以得知,劉邦有張良樊噲以死相擁,而項羽的謀士范增卻“南向坐”,其地位還不如告密的叛徒項伯。鴻門宴后,劉邦回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了告密者曹無傷。從這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劉邦和項羽的的性格差異。就個人道德而言,大家都認(rèn)為項羽是個完美大英雄,而劉邦就是個市井無賴。但大家別忘了,項羽坑殺了秦地20萬的士兵,為了當(dāng)西楚霸王,流放了楚懷王熊心,所到之處燒殺搶掠,雖為霸王,卻失盡天下民心。而劉邦重用天下賢士,論功行賞,進(jìn)關(guān)中時秋毫無犯,所以楚漢相爭,劉邦勝。
我們不妨這么看,項羽在爭霸中因自己的性格失敗,他的行徑何嘗不是一個市井無賴的所作所為?而劉邦禮賢下士,善待降民也可以說是一個英雄的行徑了吧?性格決定成敗,也許若干年以后的烏江邊上,項羽撐著小船回到了楚地,東山再起,殺了劉邦,也說不定會有另外一個劉邦把他打倒……總之無論如何,劉邦就是從一個無賴混混成為一代帝王了。他就是成功了。真實(shí)的劉邦到底是什么樣子,也從劉邦死的那時起就再也沒人知曉了。但它的成功因素卻永遠(yuǎn)值得千年后的我們?nèi)ド钏,作為屌絲逆襲成功的典范之一,他絕對有值得我們的學(xué)習(xí)之處,畢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