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安好,便是晴天
當晚清的暮鐘與新時代的歌聲同時響起,有這樣一些人,給了中華文化自由和希望。胡適之和陳獨秀等人的“新文化運動”帶來了人們的思想解放,但又在不經(jīng)意間,把國學(xué)生生撕出一個缺口。
曾看到過一個訪談節(jié)目,叫“民國范兒”,正如王學(xué)斌曾言的“民國底氣”,而這股孤傲的氣,在當今已很難找到,因為文學(xué)褪色,文化走遠。沒有了文字,我們就是漂浮一族,是王開齡所言的“從石頭縫里蹦出的人”。
許多人所不齒的日本作家三島由紀夫確實是讓我深深震撼的人,無論他是否顛倒黑白,是非不分,但那種對日本傳統(tǒng)精髓的堅守之剛毅,以死祭古的豪情,那么真,那么美,F(xiàn)代國人正是缺了這樣一種堅持,一種守護,一種“民國范兒”。
世界已然掀起一股“孔子熱”,全球最優(yōu)秀的人才去當了“漢學(xué)家”,可不管中國文化多么普及多么熱,它是我們的,始終是,永遠是。若我們,特別是年輕的一代,已將文字拋在現(xiàn)代科技的身后,用“圖”代替字,用“打字”代替書寫,那源遠流長的博大精深,會不會真的斷掉,斷在我們的面前。
文字,是文化的魂。我們的楷如泰山的穩(wěn)重,行如浮云流水,草如龍飛鳳舞,隸如燕頭蠶尾,美麗的方塊字鐫刻著國學(xué)的守護,書寫著文化的向往。若文字一切都好,好在我們新一代的研究與書寫中,中華文化便會褪去陰霾,文明古國將迎來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