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最初的雙眸
崔方瀚
我們乘舟,在歲月的長河中順流而下,我們的知識不斷豐富,我們的能力不斷提高,我們的性格不斷成熟。時光荏苒,當(dāng)年赤腳狂奔的我們?nèi)缃褚呀?jīng)變成了西裝革履的“有為”青年,可那雙如清泉明澈的雙眸卻變得似黑夜般幽暗,掩蓋了我們真實的內(nèi)心。
這一切,并不是我們所企盼的,不是我們最初所苦苦追求的——我們要尋回最初的雙眸。
達(dá)芬奇在創(chuàng)作《最后的晚餐》時曾兩次遭遇瓶頸:第一次苦于尋找不到耶穌的原型,直到有一天,達(dá)芬奇遇到了那個擁有著一雙清澈見底雙眸的男孩,他的靈感的水龍頭才倏然間被擰開,于是,一個活生生的耶穌的形象便躍然紙上;而后達(dá)芬奇又因為苦于尋找不到猶大的原型而再次苦悶不已,多年之后,達(dá)芬奇偶遇一個青年使他再次獲得靈感——令人驚奇的是,這個青年正是當(dāng)年那個眼睛清澈的男孩,而現(xiàn)在,這個男孩的眼睛已經(jīng)充滿了猶疑詭譎和霧霾……
由“圣主”到“叛徒”的距離僅僅只有十幾年的時間!是什么造就了這個結(jié)果?是社會嗎?或許社會有著無法推卸的責(zé)任,可是我想說,這里面的原因更多的是來自于這個男孩自己。他在社會這個大染缸中沒有堅守住自己的底線,讓社會的染料在他的世界中肆意侵染,使他的雙眸最終黯淡無光。
豐子愷有言:“看見了社會的虛偽驕矜,覺得人大都已失本性,只有兒童天真爛漫,人格完整——這才是真正的人。”的確,現(xiàn)在的社會中人們的學(xué)歷越高,看事物的時候就想得越多越復(fù)雜。為了防止自己受傷人們戴上了種種面具和有色眼鏡,將自己的雙眸深深隱藏在厚厚的鏡片之下去打量這個世界,而透過這個鏡片,這個世界也早已經(jīng)被扭曲得面目全非。人們?yōu)榱诉@扭曲的虛幻用“厚黑學(xué)”為自己打磨棱角,以便更好地去適應(yīng)這個幻想,卻很少有人摘下眼鏡和面具去直面這個真實的世界。正因為此,有時候面對一個事實,小孩子可以一語道破天機(jī)而成人卻百思不得其解。更多的時候,孩子才是真正的“人”——只因為他們沒有隱藏,未喪本性,生活在一個真實的世界。
人的雙眸本是清亮的,只是社會這個大染缸將其污染。若想尋回最初的雙眸,唯有用本性之清流去洗凈眼中之五色,除卻心中之雜念,方可獲得本真的雙眸以示人。
從今天起,讓我們做一個如王開嶺所言的人——“讓靈魂從嬰兒做起,像兒童那樣,咬著鉛筆,對世界抱以純真、好奇和洶涌的愛意”。找回最初清亮的雙眸,用它們?nèi)ジ惺苓@個世界每一個角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