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嘆多艱命多舛作文900字
自古政壇多星斗,受用與不受用,只看政見合與不合罷了。而眾多文人墨客就不受用發(fā)表感慨。表面看是時運不濟,無明君賞識,實則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識不足也。
晉有陶淵明。陶淵明獨愛菊,愛菊之隱逸、談泊、超然。而在我看來,隱逸不如說是“安逸”更貼切些。晉,天下紛爭,皇權(quán)飄搖:菊,超然于世,自得于己。晉,萬民于水火之中,哀鴻遍野;菊,隱逸于山水之間,自詡清高。這就決定了陶淵明一生仕途的潦倒,還有后來人不絕的惋惜與贊賞。
但處于亂世之中的晉,需要的也許不是一個超然脫俗的隱士,而是千千萬萬個致力于民生的仁人志士。不能為君分憂,何談君臣忠義?不能為民請命,何談仁愛天下?不能救民于水火,何為志士仁人?竊以為,陶淵明身為一名儒士,卻辜負了儒家出仕濟民的本愿。
陶淵明為一己之不遇吟出“不為五斗米而折腰”,錯矣。作為父母官,應(yīng)心懷仁愛,濟澤百姓,敢于擔(dān)當(dāng)別人無法承擔(dān)的重任,而他竟受不了些許譏諷。他放浪山林,悠然自得,美曰“隱逸”,其實不過是“逃避”,逃避現(xiàn)實對他那微不足道的不公。作為有才能的人,當(dāng)然能夠脫俗離世,悠然自得,而那些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黎民百姓,又要靠誰去拯救呢?
如若說陶淵明身居下位,心有余而力不足,那堂堂的楚國三閭大夫,又為何要自斷退路?三閭大夫,朝中高官,卻因不滿奸佞當(dāng)?shù),因而奮力諫言,最終觸怒了楚王。當(dāng)朝高官、宗室近臣卻因不滿奸佞小人,而自斷退路,若心有不屈可退一步暫避鋒芒,何必不顧實力懸殊與之沖突,做無謂的犧牲?何況奸佞的背后還有楚王的縱許。終于,含淚孤投汨羅江,忠義之舉雖可歌可泣,但除了驚起一灘污濁的江水,和后人徒勞的哀嘆,又能如何?
西漢賈誼以一句“不問蒼生問鬼神?”向世人盡訴心中苦楚,博得眾生憐憫。但據(jù)正史記載,漢文帝并非昏庸無為的帝王,反而是一位開明有為的君主。“文景之治”的開創(chuàng),為漢武大帝建立豐功偉績奠定了基礎(chǔ),更使他占得史書一席之地。賈誼,洛陽一介書生,卻想漢文帝在頃刻間全盤接受自己的政見,的確有些妄想,仔細分析,賈誼倒是顯得求成操之過急,氣量太小罷了。
從政應(yīng)為民請命,心懷仁義以濟萬民。如果你不能像曹孟德一樣創(chuàng)造時勢的話,那你就只有等待時機,等待一個最適合你政見的時機,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