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讓的學(xué)問
朱晗博
忍讓的人是深邃的,是睿智的。每當(dāng)你和善于忍讓的人對論,從他那一言不發(fā)的沉默中,從他那意味深長的微笑中,你能感受到對方極大的威懾力和無懈可擊的言論。往往你會敗在他忍讓的學(xué)問之下……
忍讓忍讓,既忍且讓。忍,是首先要做到的。
想當(dāng)初,諸葛亮率兵攻打曹操,司馬懿作為守城大將,為了大局著想,誓不出城,只在城中久守。諸葛亮讓部下在城門大吵大罵,還給司馬懿送去了女子的衣服,借此羞辱他,而司馬懿面不改色,坦然處之。這是何等境界?簡直把“忍”發(fā)揮到了極致。正是有了司馬懿的“忍”,曹操才得以一統(tǒng)中原,聲勢浩大。
“讓”則是比“忍”更高了一個境界。人人做到忍氣吞聲,唯唯諾諾或許不難;可做到笑臉相迎,拱手相送,那可真沒幾個人。
歌德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了一個曾批評過其作品的評論家,那個評論家盛氣凌人地說:“我從不給傻子讓路。”歌德則笑著說:“我恰恰相反。”從容地退到一邊。歌德的機智、忍讓,成功維護了自己的尊嚴(yán),同時也讓對方陷入難堪。能過做到這一點值得佩服。它需要飽經(jīng)滄桑的人生積累,隨機應(yīng)變的聰明睿智和看淡一切的博大胸懷。這一門學(xué)問,讀精的人,寥寥無幾。
不懂忍讓的人注定失敗,這是個歷史必然。昔日周瑜相會諸葛亮,周瑜在佩服諸葛亮淵博知識的同時,心中埋下了一顆嫉妒的種子。更有甚者,此后種種戰(zhàn)略決策,更是被神機妙算的諸葛亮一語道破。終于,他應(yīng)為自己的小肚雞腸,33歲就親手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忍讓不是懦弱,當(dāng)人格主權(quán)、國家尊嚴(yán)收到侵害之時,我們必須絕對的反擊!我們不需要慈禧太后式的“忍讓”,我們絕不能讓外國人的鐵蹄踐踏我們中國的土地!
巧妙地處理好忍讓,我們就能在社會中更受歡迎,從而在人生奮斗中更加完美!